摘 要: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幾乎顛覆了人類傳統的生活方式以及工作方式。其中最為顯著的代表就是多媒體的發展,不僅將工作能夠以一種更加生動的形象彰顯,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更好的、更有效率的進行溝通、開展工作。本文就信息技術與電子電工技術有效融合研究進行展開論述。
關鍵詞:信息技術;電子電工技術;融合
1 我國目前信息技術的現狀
隨著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將電子信息技術推向了另一個高潮當中。信息技術的發展,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這么說,現如今的信息技術不僅推動了商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促進了人類生活方式的進步。因其覆蓋面相對來說是比較廣泛的,并且在日常生活當中的應用相對來說更為廣泛。無論是手機、電視、電腦還是其他的電子產品幾乎都與信息技術息息相關。
隨著電子技術向著智能化、多媒體化發展以及人工智能、云計算的普遍運用。導致信息技術成為了人們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在信息技術在朝著集群化以及產業化發展等多元化的發展過程當中,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的重要支柱之一。人們對于信息技術的要求也在逐步的提升當中,無論是對于性能方面還是實用性方面對于信息技術的綜合性以及全面性的要求相對來說是比較高的。
2 電子電工技術在生活當中的運用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電子電工技術在整個的社會發展的過程當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有效的促進了各行各業的發展。并且現如今的電子電工技術與我們的生活幾乎可以說息息相關,無論是我們在生活當中所使用的發電也好還是在軍事國防上面都有他的身影。電子電工技術的有效發展,是可以較大程度上保障人民的生活以及促進國家科技力量的發展。
目前的電子電工技術在生活當中的運用是十分廣泛的,尤其是在信息高速的今天,電子技術被運用到了生活當中的方方面面,在滿足人類社會生產以及生活要求的同時,較大程度上促進了人類向文明社會的步伐。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電力成為了人們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就電子技術在發電行業以及汽車行業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進行簡單的闡述,電子技術在整個的電力系統的實際運用當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對其復雜的發電機組當中所涉及到的多種設備運行進行了有效的控制。但就我國目前的電子電器的綜合技術而言,相較于發達國家而言有較大的差距。在汽車行業當中的電子技術來說,電子技術在汽車行業當中的運用已經極為廣泛,隨著汽車電子化的發展,目前的汽車已經不再是簡單的交通工具,更多代表的是現代科技的發展。對著電子技術的站,汽車的安全性能在不斷的提高當中,將更多的人性化以及智能化的先進技術融入到汽車的實際設計當中。徹底告別傳統意義當中的代步工具,電子技術的發展大大促進了汽車行業步入數字化時代的進程。
社會是在不斷創新的道路上發展、前景,人類的現實需求也在不斷的提升當中。因此在發展改革創新的道路上是需要將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進行相融合。在不斷創新、不斷整合的過程當中謀求新的出路,推動技術的發展。
3 信息技術與電子電工技術融合的必要性
在上述文章當中,無論是在信息技術方面還是在電子電工方面都已經發展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依然都是日常生活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兩者之間就必然是有聯系性的。電子電工技術與信息技術的應用整合是時代發展過程當中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在智慧城市以及智慧交通等項目的推動之下,進行技術整合已經成為了社會技術發展的重要趨勢。這兩技術作為現代高科技技術的延伸,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同樣這兩項技術在人們生活當中的滲透力是極強的。
伴隨著多元化的技術發展趨勢,各行各業當中所涉及到的各項技術的聯系性將會更為緊密。而電子信息技術將會是其中的重要支撐。而信息技術的發展間接意味的就是網絡化以及數字化的發展,這種技術的發展意味著未來的生活以及工作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進行有機的結合,通過網絡化的方式將生活當中的各個組成部分相聯系。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其中數字技術的發展最為顯著,數字技術作為通信技術當中的核心。但是在電子信息技術的支撐下,不僅滿足了現階段人們的高要求,更重要的大大推動了相關技術的發展。傳統的通訊技術主要依據于光纖完成,而現階段的軟件技術巧妙的將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進行了結合。在日常使用的過程當中更加便捷,信息傳遞的質量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4 總結
信息技術以及電子技術作為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同時也是新技術革命當中的重要成果。這兩項技術的潛在價值已經得到了各方認可,是推動整個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電子信息技術將會使未來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支撐,同時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代表。
參考文獻:
[1]李龍罡.信息技術與電子技術應用的整合[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8,136(14):269.
[2]趙子昕.電子信息技術在通信指揮中的應用[J].數字通信世界,2018,161(05):27,37.
[3]馬士民.構建安全可靠信息技術應用的措施[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7(14):261-262.
推薦閱讀:中國機電工業機械工業期刊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