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對黑格爾的勞動辯證法學說給予了最嚴厲的批判。一是從本體論層面揭示了黑格爾理性辯證法的內在運動機制,即否定性的辯證法表現為“克服意識的對象的八個運動過程”,以“自我意識”為起點和終點,因而黑格爾對于歷史運動的描述就成為抽象、邏輯和思辨的表達。二是批判了黑格爾的“抽象的精神勞動”及其國民經濟學立場,即作為“無對象性存在的純粹主體”的勞動,也就是“精神主體”將現實事物對象化,在現代社會表現為抽象勞動對具體勞動的先驗設置與預先決定。三是黑格爾的勞動辯證法走向了唯心主義和保守主義,從而窒息了辯證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在批判中,黑格爾與馬克思勞動辯證法思想的方法論差異得到彰顯:前者追求的是“否定之否定”之自洽性的理性辯證法,后者揭示的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性和內在對抗性”的感性辯證法。馬克思通過感性辯證法揭示出勞動的內在矛盾及其一般運動形式,從而完成了對黑格爾勞動辯證法的真正顛倒。
關鍵詞:《巴黎手稿》;勞動辯證法;否定性辯證法;感性辯證法;理性辯證法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雙百方針”,理論聯系實際,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和學科基礎理論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進學院教學、科研工作的發展,為教育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馬克思與黑格爾的關系向來是學術界討論的深水區。尤其是在辯證法的問題上,關于二者的真實關系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和熱點。馬克思一生主要有兩次著重談到黑格爾的辯證法:一是青年時期在《巴黎手稿》中,以獨立篇章展開了“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二是晚年的《資本論》第一卷,在第二版跋文中馬克思“公開承認自己是這位大思想家的學生”。
這就產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問題,即馬克思與黑格爾在辯證法上的真實關系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表現在“勞動”這一核心范疇中?黑格爾的勞動辯證法為什么會從耶拿時期的激進走向晚年的保守,其作為“否定性的辯證法”之批判和革命的本質為何沒有被真正發展出來?這些問題要求研究者不能僅僅停留在“勞動”的視角來理解馬克思對黑格爾的批判,而要反過來從前者對后者整個哲學及其辯證法的批判高度來審視兩位思想家在“勞動辯證法”問題上的深層關聯。
一、馬克思對黑格爾“否定性的辯證法”的肯定
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的“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部分,第一次提出了要重新認識黑格爾的辯證法[1]。但在發起批判總攻之前,馬克思對黑格爾的勞動辯證法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將作為推動原則和創造原則的否定性辯證法推崇為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最后成果[2]。
那么,什么是黑格爾“作為推動原則和創造原則的否定性的辯證法”呢? “否定”是黑格爾整個哲學體系的核心概念,按照亨利希的說法,黑格爾在1800年建構哲學體系的最高概念是“生命”的觀念,但黑格爾后來發現“生命”只能是個體中的表現。黑格爾為了建構超越個體的普遍世界的新哲學體系,,所要尋找的新詞項不僅能夠“自我指涉”和表達“對立者間的關系”,而且還必須是建立在可理解的邏輯結構中唯一基礎之上的理性論述。黑格爾認為,同時滿足這些條件的只有找到了“否定”這個概念[3]。因此,對“否定”的準確把握成為理解黑格爾與馬克思勞動辯證法的關鍵之處。
筆者認為,辯證法的“否定”性在黑格爾哲學中主要以兩種形態彰顯:一種是“不斷否定自身的哲學體系”,另一種是“自我運動、自我展開的否定性精神”或“自否定”。馬克思批判的正是黑格爾思辨的、封閉的哲學體系,而高度贊揚、繼承的正是“自否定”。這就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顛倒過后的辯證法的經典論述,“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 [4]。
(一)否定作為概念邏輯發展的圓圈:“不斷否定自身的哲學體系”
黑格爾哲學并不是一個靜止的、僵化的封閉空間,如康德哲學體系;相反是一個不斷運動、不斷發展和不斷否定自身的思想體系。這種特征貫穿于黑格爾整個哲學,尤其體現在《邏輯學》之中,其他哲學便淪為《邏輯學》的應用。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對黑格爾整個哲學體系有這樣的一段精辟概括,“揚棄了的質=量,揚棄了的量=度,揚棄了的度=本質,揚棄了的本質=現象,揚棄了的現象=現實,揚棄了的現實=概念,揚棄了的概念=客觀性,揚棄了的客觀性=絕對觀念,揚棄了的絕對觀念=自然界,揚棄了的自然界=主觀精神,揚棄了的主觀精神=倫理的客觀精神,揚棄了的倫理精神=藝術,揚棄了的藝術=宗教,揚棄了的宗教=絕對知識” [1]。
從其上可一覽黑格爾整個哲學體系的運動和建造過程。這樣一個過程既是通過后者否定并揚棄前者得以完成的,同時在整體上呈現出了一個龐大的不斷否定自身的哲學體系。黑格爾將這一套否定之否定的邏輯公式稱之為“圓圈”,他認為這個圓圈所描述的是“科學向前運動的路線” [5]。那么,“否定”這一原則是如何體現在黑格爾哲學體系中呢?這主要體現在邏輯哲學、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三個階段。
第一,邏輯哲學中的“否定”。首先,在存在論階段,其中概念的規定性相較前面仍較抽象,因而其規定性還是單一而沒有達到具體的概念。在存在論中的各種范疇(如質量度)是彼此外在而沒有關聯的,但通過具體的“否定”過程,它們又建立起內在聯系。如質的自我否定成為量,量的差異構成質的改變等。
這種在存在論里由否定建立起來的關聯,黑格爾稱為“過渡”。過渡并不是斷裂式或間斷性的否定,而是連續性和相互關聯的從一個階段轉化到另一個階段。因此,過渡表現為“不斷向外”和“不斷深入”的特征。其次,在本質論階段,其否定是以自身作為中介的形式完成的,因而它必須通過一個個間接的環節才能獲得自己的確定性。本質論雖然否定了存在論,但并不意味著被拋棄,而是被作為一個環節將存在論納入其中,即揚棄。
所以本質論并不是簡單地或抽象地規定“絕對”,而是從“中介性”來規定自身,“本質的中介性是隱藏在存在背后的、更內在的東西,因此它比存在論更高” [6]。最后,思維經過漫長的自我否定進程最終抵達了“概念”階段。在黑格爾哲學里,概念既是對本質論的否定,也是存在論與本質論的統一,并具有更加豐富、具體和高階的內涵,因而概念論也是包含獨立性和自由的。
第二,自然哲學中的“否定”。自然哲學也經歷了內在的自我否定的三個階段:力學、物理學和有機物理學。力學階段分為“抽象性的時間和空間”、立足于個體性之上的抽象關系的有限力學和自由運動的絕對力學。因此,力學階段是排他性的,之間的規定性還是彼此外在、缺乏彼此聯系的個體性。物理學相對獲得了“個體性”,但也經歷了自我否定的三個階段:作為直接、抽象的普遍的個體性、作為表達特殊性的特殊個體性以及表達在物理學階段自由性的總體個體性。物理學階段表達了事物的內在相互反映的特殊規定性。“有機物理學”獲得了前兩者都不具備的“生命”,從而揚棄了力學和物理學而恢復了主體性,也就是“具有現實性的生命”。“生命”同樣經歷了三個自我否定的過程:地質自然界、植物自然界和動物有機物。三個否定的過程也是主體性從萌芽到完全的回復過程,“整個自然哲學都是一個自我否定的發展進程,這一發展進程也是一個不斷突破自由的外在性,要求回到真正自由的發展進程” [6]。
第三,“精神哲學”中的“否定”。精神哲學分為三個相互否定的階段,即客觀精神否定主觀精神,二者又在絕對精神中得到了揚棄和統一。主觀精神經歷了人類學、精神現象學和心理學三個階段。在人類學階段,精神還處于具有自然性的原初狀態,而到了精神現象學階段就意味著原先并未經歷“中介”環節的精神開始經歷不斷否定和揚棄的三個環節:認識對象的客體性、主體性(自我意識)以及二者在更高統一的理性階段。由此便過渡到心理學階段,分別經歷了主觀性的理智、客觀性的意志和自由精神三個發展環節??陀^精神主要見之于現實中的政治制度、法律法規,因而在黑格爾看來,“法”的精神運動既是一系列的否定過程,同時也是自由不斷實現的過程,即自由意志以財產關系表現的抽象法階段、外在法則返回自身的道德階段和自由意志的主客觀統一的倫理階段,具體又體現在家庭—市民社會—國家的否定運動之中。最后,精神就發展到了最高階段——絕對精神。絕對精神是主觀精神和客觀精神的最高統一,是主體與客體、普遍與特殊、同一與差異的統一。從否定的邏輯看,絕對精神同樣經歷了從感性與直接性的藝術階段到宗教階段,最后抵達的哲學階段。
將黑格爾的整個哲學視作否定自身的思想體系是恰如其分的。在每一次的否定行動中,精神或思想的內在矛盾就必然將其自身推向對立面,從而獲得更高、更具體和更豐富的規定性,后者不是拋棄而是不斷揚棄前者并將之降格為自己的一個環節,“沒有這樣的否定,也就沒有黑格爾的哲學” [6]。同樣,沒有這樣的否定就沒有思想的發展,所以亨利希[3]將否定比喻為《邏輯學》的“鑰匙”。如果說在邏輯哲學和自然哲學中,“否定”仍然只是主體外在賦予的一種邏輯遞進,那么精神哲學就更清晰地表達了這種內在于精神自身的積極力量和本質屬性。
(二)否定作為推動和創造的原則:“自我運動和展開的否定力量”
馬克思對黑格爾“否定性的辯證法”的高度贊揚是從《精神現象學》說起的,他指出,“黑格爾把人的自我產生看做一個過程,把對象化看做非對象化,看做外化和這種外化的揚棄;可見,他抓住了勞動的本質,把對象性的人、現實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為人自己的勞動的結果” [1]。因此,作為“否定性的辯證法”貫穿了黑格爾的整個哲學體系,同樣這一原則應用于“勞動”,指的就是勞動的否定性,即勞動創造了人。
馬克思對否定性的理解不僅包含“創造人”,在資本主義尤其是“勞動的內在矛盾”和“自我否定”,也就是抽象勞動對具體勞動的否定,從而實現這種否定之否定。恩格斯是從生物進化論立場闡述了動物在勞動的過程中如何演化成為人類的,馬克思在這里則是從哲學(人類學)角度討論勞動的辯證本性。因此,要深刻把握黑格爾的這一原則就必須深入探討所謂“作為推動和創造的否定力量”究竟是什么?
鄧曉芒[5]將“否定”定義為黑格爾辯證法的靈魂,這意味著:“否定”不僅貫穿了黑格爾的整個辯證法邏輯(“否定之否定”),而且在黑格爾辯證法中具有本體論的地位,即黑格爾的否定是“自否定”。所謂“自否定”,在黑格爾看來并不是一種單純的外部否定或排斥,而是指同一個事物在其自身中所生長出來的自我否定。“換言之,并非一個事物‘遭受到’外來的否定,而是這個事物自己否定自己,自己超越自己,自己打破自己的肯定或規定” [5]。 在亨利??磥恚诟駹枌⑦@種“否定”從傳統的邏輯學和語法提高到了本體論的高度,即否定之否定或雙重否定。黑格爾贊成斯賓諾莎的“否定即是規定”的原則,而規定作為肯定性的東西也是自己對自己否定的結果,因而“規定”本身就內在包含了“否定之否定”的邏輯。所以在黑格爾的哲學里,“否定”性內在包含了“自否定”和“否定之否定”,而“自否定”就是“否定之否定”。沒有否定性的力量就沒有具體性,“存在著的東西的運動,一方面,是使它自己成為他物,因而就是使它成為它自己的內在內容的過程,而另一方面,它又把這個展開出去的他物或它自己的這個具體存在收回于其自身” [7]。在前一種運動中,否定性即是建立區別,而在后一種返回自身的運動中,否定性具有規定性的功能。因此,黑格爾雙重否定的結果是確認否定性,而“否定”原則的一以貫之成為了“普遍原則”,它的否定對象就是“自身”。
馬克思曾指出《精神現象學》才是“黑格爾哲學的真正誕生地和秘密”,這與馬克思將“否定性的辯證法”視為《精神現象學》的最后成果是遙相呼應的。因為由此前分析可知,“否定”的原則是作為建構哲學體系的一個工具或紐帶而貫穿整個《哲學全書》,其他哲學只不過是《邏輯學》的應用。馬克思打破了這一“形式理解”,“作為推動原則和創造原則的否定性的辯證法”的真正誕生地和秘密是《精神現象學》而不是《邏輯學》。最為明顯的是,黑格爾受當時牛頓經典力學的影響,從而將一切事物歸結為“力”與之表現,而“力”就使得表面看來是相互外在的對象和對立的關系逐漸轉變為運動著的“否定過程”。筆者在這里著重分析《精神現象學》“主奴關系”與勞動辯證法中所體現的“否定性”原則。這就涉及貫穿自我意識的幾個前提性概念:自我意識、欲望和生命。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