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響應綠色出行的理念,打造更好的市容風貌,使有軌電車造型設計集技術與美觀于一體。文章通過研究有軌電車的發展歷程,通過案例簡要總結各階段造型設計特點,并對有軌電車的造型要素進行分析和總結。暢想未來有軌電車造型設計的發展趨勢未來有軌電車的造型設計將朝著人性化、科技化、美觀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結構設計;教學方法;學習遷移;創新實踐
引言
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電力牽引本身安全高效的優勢日益凸顯,原始的交通方式——馬車、人力車逐漸被新興的有軌電車取代。因此,有軌電車成為新型的公共交通工具,為客流運輸提供著源源不斷的支持。
有軌電車,簡單來說可以定義為采用電力驅動并借助軌道運行的一種車輛。因其體積大且需要城市提供軌道和電力,被歸類為路面公共交通工具,簡稱電車。通常路面上行駛的電車最多不超過三節,并且因其驅動系統全靠電力供應,不會排放對環境造成污染的廢氣,屬于綠色環保型公共交通工具,在現代受到大眾的青睞。隨著時代、技術和人類審美的發展,產品功能實現的同時,產品的外觀造型也逐漸成為設計的重點。有軌電車從興起到現在,其車身造型設計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對有軌電車車身造型設計的研究,能夠讓我們結合前人的經驗,把握并發展這一便捷、環保的公共交通工具。
產品造型設計,指的是對產品的結構外觀進行的設計。而有軌電車的車身造型設計可以從造型和機械兩部分考慮。文章主要針對有軌電車的造型部分進行研究與分析,包括:車頭部分,車窗部分,車門部分,車廂部分和風擋等。希望通過對其外觀造型的深入研究與分析,使有軌電車成為高新技術功能和優秀造型相結合的產物,為城市交通運輸提供更大的運力,成為城市的一道風景。
一、有軌電車造型設計的發展歷程
有軌電車的發展距今為止,大致可以分為三個發展時期:快速發展階段、衰退消失階段和變革復興階段。雖然有軌電車屬于節能環保的公共交通工具,但是受限于其需要占有固定的路面面積、需要建立軌道體系等因素,使得其在各個城市的普及率并不高。而且,受汽車發展的影響,有軌電車的發展經歷了一段衰退時期,這導致大部分城市廢棄有軌電車,采用新型的汽車和公共汽車。不過,鑒于當前世界范圍內對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的號召,有軌電車因依靠電力支持,其所具有的節能環保特點,使各國又開始對有軌電車進行重新規劃與改革,發展其成為城市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快速發展階段(1890-1930)
有軌馬車可以說是有軌電車的前身,但因馬車不能滿足大眾對公共交通的需求且馬本身容易疲勞,因此1881年有軌電車應運而生,并最先在德國的柏林興起。此后加拿大、意大利、俄國、美國等相繼開始嘗試有軌電車,推動其快速發展,使其承擔了當時大部分的客流運輸。我國也早在1906年建成有軌電車線路并開通運行。打敗了馬車、人力車的有軌電車,在這一階段成為每一個大城市的主要交通出行方式。這一時期的設計,主要基于當時技術的支持,能夠滿足人們方便出行即可。
追溯此階段有軌電車的造型設計,從留存的圖片中,我們可以發現,快速發展階段前期的有軌電車(如圖1)擁有敞開和封閉的兩個空間,車的兩頭部分主要是敞開的空間,也是乘客上下車的必經空間。車廂是封閉的空間,并在其朝向軌道的方向裝有車門,與車的兩頭進行隔離。而封閉車廂的四周均有車窗,其高度占車廂高度的二分之一左右,為乘客提供了開闊的視野。整車的車體長度較短,車身線條采用直線為主,整體看起來比較硬朗,造型相對簡單。而此階段的后期(如圖2)有軌電車開始采用全封閉的形式。這種車頭與車廂的融合為人們提供了更多遮風避雨的空間,也使有軌電車的整體性更強。全包圍的車體,在車門的布局上,也改變到車的側面,位于車頭和車中間兩個區域,相比之前,更便于人們上下車。而此階段的車窗小而密集,卻也保證了乘客的視野。同時,這一階段整車的尺寸加大,車身體積也變大,載客量更多。車身的外在流線也具有圓滑的過渡,給人的感覺與之前相比更柔和。由此可見有軌電車在快速成為公共交通工具的同時,其外觀造型也與時俱進,不斷改進。
(二)衰退消失階段(1930-1960)
進入20世紀30年代,汽車工業的迅速發展對有軌電車產生了不小的沖擊。人們開始追求更舒適更快速的交通方式——汽車,無論是私家車還是公共汽車,此時都成為了國家發展的重點產業。相比之下,占據路面大部分面積的有軌電車,在與其他車輛混合行駛中,凸顯了行駛速度緩慢、噪聲大等缺陷,導致政府和大眾更傾向于擁有高技術的汽車。因此,在1930-1960年間有軌電車遭到了淘汰,其所需要的路面電車網絡相應被拆除,迫使其本身逐漸消失在大眾視野中。但在瑞士、意大利、荷蘭、東歐等國家,路面電車網絡仍被保留或以緩慢的步伐繼續發展,所以,有軌電車并沒有被徹底淘汰,而是朝著更加現代化的方向前進。
1930-1960年間有軌電車雖處于衰退和消失的階段,但在保留它的地方,仍對它進行不斷的改進和優化。如圖3所示,這一時期的有軌電車,在外形設計上采用較多的曲線和圓角進行過度,使車身造型更具親和力。車頭造型更為圓潤,車身側面的車窗與車廂設計趨于同一平面,原本露出的車輪也更多的被包裹進車身,使整車看起來整體性更強。在車窗部分的造型上,也開始更多變,不僅只用方形分割。并且對于有軌電車的駕駛區、車門、車窗等功能區在車身上的呈現,再結合色彩和材質的搭配后,達到視覺上整齊統一不凌亂,有利于乘車人進行區分。總的來說這一階段的有軌電車,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應用新技術結合新的設計思想,在其造型設計方面較之前更加美觀和人性化。
(三)變革復興階段(70年代至今)
經歷了一段時期的發展低潮,到了70年代,伴隨著汽車發展帶來的交通擁堵、噪聲及環境污染等問題,歐美發達國家意識到公共交通的重要性,從而將有軌電車再次開通運營,以此改善城市的交通環境和生活環境。基于現有技術的全面改革與提升,有軌電車在走行性能、結構、材質和舒適性等方面均得到較大改進。改進后的有軌電車,具備運行速度快、低噪音、運載量大,便捷換乘、乘坐舒適等優點。同時這一階段,在技術的支持下,有軌電車得到了突破的發展,可以被分為高地板和低地板兩種類型,其中高地板需要建設高站臺,影響市容且投資耗費大;低地板更利于城市建設和乘客上下車,但技術實現比較復雜。不論是高地板還是低地板,技術提高帶來的改變,同樣影響到現代有軌電車的造型設計,使其外觀造型更多變。
推薦閱讀:《現代城市軌道交通》(雙月刊)創刊于2004年,由鐵道部主管、鐵道部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和鐵科院(北京)工程咨詢有限公司主辦。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