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勞動技術教育就是學生獲得積極勞動體驗、形成良好勞技素養為主的多方面發展目標,以操作性學習為主要特征的學習領域。”勞動技術教學目的就是使學生掌握技能,注重探究,引導創新,有效地實踐“技術素養”。在技術操作過程中,通過激發濃厚的技術興趣,獲取厚實的技術知識,培植豐富的技術實踐,完善正確的技術意識等手段,讓勞技教學富有生機,充滿樂趣。
[關鍵詞] 勞技教學 技術素養 興趣 能力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勞動技術教學具有為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打基礎的通識教育意義,教學中應努力啟蒙和發展學生的基礎技術素養、促進他們全面和富有個性的發展。同時,要注重技術思想、方法和符合時代需要、和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學習,發展學生基礎技術的能力。技術素養包括技術知識結構、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和探究精神,它的核心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在課堂上如何才能更好地擔此重任,本人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對學生勞技素養的培養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注重意識培養是養成良好習慣的基礎
學生對技術還是比較陌生的,但是作為社會的人,掌握生存的基本技能是新課程理念引領下我們現代學生所必須的。要生存就要掌握本領,要掌握本領就要擁有技術,教師的引領對學生提高認識和培養意識觀念非常重要。
帶領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讓學生了解身邊的和生活中的技術。如在教學《植物的種植技術》一課時,我讓學生看一些生活中有關無土栽培的作品和無土栽培技術的最新科技的錄像,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技術。又如在教學《植物的日常管理》一課時,我讓學生親自動手,每人種一盆植物,最后進行評比。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植物進行種植、寫好成長日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確定目標、制訂方案、收集資料,并進行分析處理、尋求問題的答案,讓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在動手動腦過程中讓學生享受成果,體驗樂趣,也感受技術的價值。
二、營造學習氛圍是激發技術興趣的關鍵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勞技課一般都是動手制作課,同學們都喜歡上,但是課堂上往往沒有活力,沒有創造力,要想讓學生想學、樂學,就要變無趣課堂為有趣課堂。因此,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值得勞技教師探索的一個問題。
1.以新穎、別致的方式引入新課
精彩的引入能起到醞釀情緒、集中注意力和帶入情境的作用。所以上課一開始,教師應以新穎、別致的方式,把學生帶入一個新奇的境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動手實踐的欲望。如在教學《旋轉飛碟》一課時,課前我制作了幾個飛碟,告訴學生我們今天要放飛碟,這樣學生就有了學習的目標和動力,都認真主動地去研究飛碟的制作方法,學生有的看書、有的觀察作品、有的邊看書邊討論,他們很快進入到主動學習的環境中,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2.合理的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
多媒體具有直觀性強、色彩鮮明、音響逼真、畫面動靜結合,形象生動等特點。實踐表明,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吸引性、綜合性和效果性使它產生較強的教學魅力,大大提高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如在教學《水果電池》一課時,我制作了課件,一個個顏色各異,形狀萬千的水果電池,再配上美妙的音樂門鈴,把學生們帶入水果的世界,這樣不僅激發了他們的興趣,而且激發他們主動去探究去制作水果電池的強烈愿望,最后每一組都完成了自己不同的創意。
3.運用作品展示,保持興趣
小學生的想象力十分豐富,動手能力也較強,因此編織類、科技制作類、手工制作類這三類主題的課型深受他們的喜愛。而維持他們學習課程的興趣,就離不開作品的展示:課前展示老師的范作,則會引來圍聚的同學,這個摸摸,那個碰碰,有的是贊嘆的語氣,有的是羨慕的神情,早就躍躍欲試,試與老師比高下;課中展示范作,激發起學生更高層次的想象、創作,讓學生在自然、親切的氛圍中獲得知識,學得技能;課后,展示學生的優秀作品,作品被選中的同學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同學爭相觀賞,覺得特自豪,很有成就感,此時教師可鼓勵他們介紹成功的秘訣。如在教學《電影放映機》一課時,課前出示范例,學生嘖嘖稱贊,積極解疑;課中不斷觀摩,勇于超越;課后圍觀簇擁,尋求更多奧妙……直到結束鈴響,還有學生追問:除了課堂上介紹的“由遠而近”的小鳥、飛機、汽車,以及表現生長的綠豆芽等圖,還有哪些也能作為轉盤的圖片。這不得不說是教師作品帶來的效應吧!
三、加強實踐體驗是形成技術能力的核心
勞動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是以實際操作為主,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勞動知識和勞動技能,形成正確的勞動觀的課程。因此,有效地指導學生觀察思考,操作掌握,是實踐勞技課堂的關鍵所在。
勞技課除了讓學生掌握做的方法,還得讓學生學會動腦。遇到困難的技術問題教師別急著幫忙,應該鼓勵學生多嘗試,多實踐,在實踐體驗中掌握方法。如在教學《制作仿真吊蘭》一課時,學生了解了剪制的基本方法并學會在一片塑料軟管上設計吊蘭的三部分后,開始動手剪制并組合成一盆仿真小吊蘭。學生在塑料軟管上斜剪剪出小葉并盤結,直剪剪出莖和大葉,學習小組內有的同學剪制一組小葉的單枝,有的同學剪制兩組小葉的單枝,有的同學將其他人制作的單枝組合起來,還有的同學將石子裝入小花盆,最后將仿真吊蘭插入花盆完成。這樣通過親自動手實驗,交流觀察,讓學生自己去體會,通過細細品味、磨練,在探究新知識的過程中活躍學生的技術思維,初步形成技術能力。
四、交流展示評價是活躍技術反思的支點
反思是主體自覺地對自身活動進行思考、總結和調節的過程。學生的評價是對自己或他人的學習進行觀察、判斷、分析的過程,是一種自我審視和審視他人的行為。學生評價時,要用尊重和欣賞的態度去傾聽同學的發言,引導學生學會客觀地、合理地評價同學的觀點和想法。要善于捕捉同學發言中有價值的信息與自己的思考方法自覺進行對比,并從中受到啟發,打開自己的思路,取長補短。
在勞技教學中,我們更應該嘗試多為學生創造展示交流的舞臺。學生在完成作品后,組織學生開展成果展示,讓學生在展示中進行自我解說、作品介紹,如在教學《紙藝制作》一課時,讓學生在活動交流中獲得技術理念的提升,在成果展示中進行體驗與技術反思,查找自身的得失。
五、注重生活實用是拓展技術空間的法寶
勞技的教學除了學習技能技巧外,提升生活實用價值也成了如今研究的熱點。“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就是勞動目的“生活化”,因為我們的勞技是服務于社會的勞動,每一次勞動的成果都應該有它的實用性,如果離開生活的勞動,那就毫無意義。所以在制作的過程中,就應該讓學生認識到:我制作的作品有什么用?如在教學《花瓶》一課時,我們會因對象、空間、時間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款式和不同的顏色等,是用來裝飾、贈送、養魚、種花還是義賣捐贈……只有當我們真正明白了勞動的目的,制作出的作品才有更大的實用價值。
在勞技教學中,有效地實踐“技術素養”,使學生技術操作過程中形成濃厚的技術興趣,獲取厚實的技術知識,培植豐富的技術實踐,完善正確的技術意識,那么我們的勞技教學也將是富有生機的,充滿樂趣的。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進行大膽思考分析,激發學生的想象思維,不斷加強實踐、探究和體驗,讓“技術素養”直達勞技課堂的靈魂深處!
參考文獻:
[1] 徐長發.我國勞動技術教育的發展[J].教育研究,2004.12
[2] 彭麗萍.淺談小學生勞動技能的培養[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08.6
[3] 姚 靜.德國中小學的勞動技術教育及啟示[J].基礎教育參考,2007.10
[4] 施致良.中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教學案例專題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7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