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由《江蘇高教》發表的一篇教育論文,(雙月刊)創刊于1985年,是由江蘇省教育報刊總社主辦的高教學術刊物。先后榮獲“華東地區優秀期刊”“江蘇省雙十佳期刊”。刊物的辦刊宗旨為:站在高等教育學科前沿,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研究、探索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各類問題,充分發揮輿論先導、決策參謀、學術園地、信息橋梁、實踐指導的作用。
摘要 本文意在提醒人們,要實現整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縮小東西部經濟文化差異,要實現西部的快速發展 必須把職業教育放在舉足輕重的位置上,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來加快西部經濟文化的健康快速發展,從而最終實現步調一致、齊頭并進的經濟文化大繁榮。
關鍵詞 貧困地區 職業教育 探究
所有貧困地區都有它的相同或相似之處,尤以地域影響和思想意識這兩個因素最為重要,西部地區雖然曾經的荒涼與窮酸也漸成回憶,但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差距還相當大。零七年一位外國學者回國后談起對中國的印象,他說:中國?就是非洲+ 歐洲!當然,隨著“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完成,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關注,新農村建設的逐漸深入等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出臺,貧困地區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貧困區的絕對貧困人口已經基本脫貧,達到溫飽生活的水平線,這是一個舉世矚目的功績。同時,我們還應對目前的貧困人口有進一步的認識,才能實事求是的對待貧困區人口諸多問題。筆者通過走訪、調查兩縣五鄉鎮的貧困原因及教育現狀時發現,貧困地區主要存在如下情況。
1. 人口增長過快,傳統落后的生育觀念,導致生育行為與計劃生育政策相悖。
由于諸多主客觀因素的綜合影響,長期以來逐漸形成農村獨特的,與自然經濟相聯系的生育觀念。例如,在農村以“傳宗接代”等為主要內容的傳統、落后生育觀念,驅使農村計劃外生育普遍存在,超生數量增加,從而導致盲目的實際生育行為。這些都是與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相矛盾,無法減輕人口與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巨大壓力,無法走出一條可持續之路。
2. 貧困人口結構不合理,分布集中又零星。農村貧困人口分布有兩個特點:一是集中性。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絕大部分集中在由國家和省、自治區分別確定的國家級和省級貧困縣中。二是零星,位于貧困縣之外的農村貧困人口零星地分布在廣大農村地區。另外,在我國大部分城鎮都存在著由各種原因造成的貧困人口,這些人口的分布也表現出零星性的特點。零星分布還表現在牧區人口、庫區人口、高寒山區人口、邊界人口、荒漠區人口等等。
3. 貧困地區自然條件惡劣,人們主宰自然的能力較低;交通條件匱乏,農業經濟與外界不能很好對接;農業基礎薄弱,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低下;農村人均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礎投入嚴重不足。
因此反貧率居高不下,一遇天災人禍,已經解決的貧困戶又會反貧。
4. 科技種植含量小,多以經驗種植或傳統種植為主,得過且過,改變貧窮落后面貌的欲望不強,大多數人并沒有認真的思考如何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即便是在影視上看到了也不關其痛癢,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麻木性。
另外,所有貧困地區都有其共性,也就是對文化不夠重視,因而文化因素的輻射顯得極為微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思想上存在極端。年輕人不甘于現狀,紛紛邀約外出打工,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在外拼闖賺錢不多,而家庭呈現的卻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組成的凄哀景象。
表面上看來物質上不再懼吃穿,但他們的幸福指數不高。老年人由于自身經歷不同,文化層子又不高,對突飛猛進的社會發展不能科學的理解和把握,相反的對迷信思想卻是有增無減,甚至杞人憂天。由此,社會矛盾顯得日益突出。
2. 思想上的引領不夠。在廣大貧困區人們集會討論家國事要的機會特少,一般上級指令只有少數人知道,人們的社會生活沒有目標沒有動力,如何發家致富無人引領,大多數人生活在迷惘和觀望中。
3. 教育上不夠重視。教育作為科學技術的重要載體、生產力的主要內容,是改變人類自身生存條件的重要法寶,但在廣大貧困地區沒有引起高度重視。俗話說得好: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親口去嘗嘗。可大部分人沒有嘗試過,也不會用它來改變自身的窘境。因此,教育雙方就顯得很隨意,在我走訪的村民中,百分之九十的家庭對教育改變家鄉作用的回答不約而同的相似,很是讓人的思想尷尬,觸動頗深。他們對子女的教育要求較低,尤其是對女孩子更是如此。懂得起碼的算數,出遠門能找著路回家。這是他們對教育的基本要求。我在想,對于貧困地區我們對教育的宣傳仍是咫尺天涯。
4. 職業教育更是漠不關心。我曾經探訪過四川及重慶兩省市的職業教育,那邊的職業教育搞得很好,人們的職業意識也很強。巴蜀大地人口稠密,人均占有土地面積很少,但他們不依賴土地過活。受傳統職業因素的影響及自身的職業要求,絕大部分中青年人對職業技能的要求很強烈,每個人都是想辦法身獲一技,闖蕩四方,創造了價值后把家鄉、家園打扮得煞是漂亮。而貧困地區人口對職業一詞的意義也甚是模糊,他們潛意識里的職業就是出力出汗換票子。至于職業教育普遍則認為,讀不讀都一樣,反正都是打工掙錢。由此要高效快速的變革貧窮落后面貌任重道遠,仍需上下求索。
綜上所述,貧困地區的貧困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最關鍵的因素是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因此這一場扶貧攻堅戰得從以下方面著手。
1. 在貧困區作深入持久的全民職業教育宣傳,要讓宣傳深入人心,人人信服,人人受益,在村民中多集中多學習多引導,從而打消在發展上的顧慮、人口上的顧慮、生活上的顧慮等等。
2. 在思想上多作職業技能引導。所謂職業就是指從業人員為獲得主要生活來源而從事的社會性工作類別。無論青年男女都應該從思想上堅定起來,想辦法獲取一種技能來致富家鄉,換一種新的思維、一種新的理念來改變家鄉現有的種植養殖模式,從而使之健康、快速、科學、和諧的發展。
在我走訪的一個村里,我了解到這個村特別適宜種植核桃,也是該村的主要經濟來源,如果每個農戶都在土地上全部種上核桃,八至十年后這里將會是一個富裕、文明、生態、幸福的美好家園。我試著叫他們這么做,但他們疑慮重重,思想上始終過不了這個“坎”,這就是橫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大問題,是發人深思的。孫子曰:“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不攻是不會破的。
3. 地方政府職能部門應把發展農村經濟作為主戰場。在這個戰場上最好最適宜的武器是職業教育,要把動員不能就讀普高的青年男女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或者到職業學校學習作為一項主要任務來抓,農民的就業有了保障,農村富裕了,差距縮小了,矛盾弱化了,這才是人們想看到的可喜局面。
4. 年輕人是生力軍,是希望、是未來,要想辦法培養幫帶家鄉致富的青年人,要多接觸、多親近、多引導他們,“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左轉. 隱公三年)把他們引導正確的路上,給他們創造一定的技藝,方可順水推舟,致富一片。
總之,只要我們抓住了職業教育這個扣子,然后將其旋轉起來,使其動聲悠悠,廣大貧困區的脫貧致富就會指日可待。未來一定是美好的。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