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教育論文
本文作者:黃仁躍 晏丕振 單位:云南農業大學
發展高原特色農業是中心
全省仍然有近70%的耕地“靠天吃飯”,會議強調,高原特色農業要重點建設夯實高原糧倉,發展特色經作,發展山地牧業,發展淡水漁業,推進高效林業,打造開放農業“六大內容”;全力打響豐富多樣,生態環保,安全優質,四季飄香“四張名片”;精心打造糧食、畜牧、煙草、蔗糖、茶葉、橡膠、果類、蔬菜、咖啡、蠶桑、淡水養魚、花卉園藝、生物制藥、木本油料、林下經濟等特色優勢產業;著力推進高原特色農業示范,農產品加工推進,農業科技支撐能力提升,農產品品牌創建,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培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城鄉流通服務體系提升行動,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等“八大行動”;在優化農業布局,強化支撐保護,加強農業裝備,轉變經營方式,培育市場主體,創新體制機制等六個方面取得新突破。云南省農業教育有著上百年的歷史積淀,設置的專業有數十個,先后培養出具有科學情操、大地情懷、農民情結的高素質專門人才數十萬。如楚雄農校畢業、現任楚雄州農科所水稻育種栽培站站長的李開斌,35年來孜孜以求,共育成經省審定合格的“楚粳”系列品種23個,品種選育成果獲云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成果應用面積達4600多萬畝,增產稻谷30多億公斤,為農民增收60多億元。2009年,“楚粳28號”百畝方驗收平均畝產988.77公斤,創粳稻百畝平均畝產世界紀錄;2010年,百畝方驗收平均畝產1002.11公斤,再次刷新了該品種此前的世界紀錄;2011年,在連續三年干旱的氣候環境中,百畝驗收平均畝產依然達到977.07公斤,創造了高原水稻育種史上的奇跡,為打造高原糧倉作出了巨大貢獻。
實現增產增收是目的
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是發展高原特色農業首當其沖的兩個重點。我省對糧食生產的部署是,除認真落實好對種糧農民的各項補貼等政策措施外,要求繼續抓好高產創建、間套種、測土配方施肥、良種推廣、農機耕播收、地膜覆蓋、水稻集中育秧和旱育秧、玉米集中育苗、病蟲害綜合防治、晚秋農作物等十大科技措施。全國實施千億斤糧食增產計劃以及有關重大科技項目和攻關項目,實現了糧食生產“九連增”,農民收入增長“九連快”;云南省實施百億斤糧食增產計劃以及有關重大科技項目和攻關項目,同樣實現了糧食生產“九連增”和農民收入的較大幅度增長。我省農業教育系統和農業科技部門共同承擔完成百億斤糧食增產計劃的光榮任務,并且農業教育系統是負責完成滇西北和滇東北兩個自然稟賦較差、農耕條件相對惡劣片區的相關工作。通過連續幾年合力攻堅,取得了預期的增產增收效果。對省第九次黨代會提出的農民收入倍增計劃,具體工作方案是,要突出抓好多種多收,養殖增收、良種增收、良法增收、提質增收、防災增收、加工增收、直銷增收、打工增收、租地增收、農機增收、補貼增收、合作增收、保險增收、減負增收等農民增收措施,有15項之多。
都說農民增收內容復雜繁瑣,確實步履維艱,正如老話講的“掙錢好比針挑土,用錢猶如水推沙”,于此可見一斑。如會澤縣金鐘鎮小烏龍村委會686戶2690人,有128戶在外承包果園,搞技術輸出,年收入近千萬元。由農業科技教育系統研發推廣的生物多樣性種植技術在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已經收到增產增收的成效;葡萄成熟期病害通過蓋膜或套袋,避免果穗直接接觸雨水,起到了成熟期防病和提質增效的作用。為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正是農業教育當仁不讓的職能、職責和長項。農業教育在創新型國家建設和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中,要朝著“頂天立地”的方向奮力拼搏。頂天,就是要把農業教育的研發水平和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提高到國際研發、創新的前沿;立地,就是要把文章寫在大地上,科技送到農戶家,為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搭起一座“錢糧橋”。據悉,在國務院部署的對連片特困地區的新十年扶貧攻堅中,教育部掛鉤聯系幫扶我省滇西邊境山區片,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擬在滇西建立產業研發基地。云南農業教育和人才培養又面臨重大的歷史發展機遇,將如虎添翼,為發展高原特色農業作出更大貢獻。
辦好農業教育是支撐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已經發出14個以“三農”為主題的1號文件,每一個文件中都有關于農業教育的部署和政策引導,為我們把握農業教育的時代脈搏、發展目標和具體政策指明了方向,是發展農業教育的尚方寶劍、領航燈塔和運行準則。農業教育體系大體可以分為人才培訓、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四個層面。人才培訓。包括知識青年和基層干部培訓,使之掌握一兩項本地區適用的先進技術;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增加就業創業能力和產業競爭力,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建設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重點培訓種養業能手、科技帶頭人、農村經紀人和專業合作組織領辦人,以創業帶動就業,實現創業富民,創新強農;實施農村新成長勞動力免費勞動預備制培訓;把發展現代農業、培養新型農民、帶領群眾致富、維護農村穩定貫穿農村基層黨組織活動的始終。義務教育。積極普及初等義務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縣級及鄉以下農村的中學要設置農業課程,有的可以改為農業專科學校;建立和完善各級政府責任明確、財政分級投入、經費穩定增長、管理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中央和省級政府要更多地承擔農村義務教育的責任;努力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素質,實施中西部農村和邊疆地區骨干教師遠程培訓計劃,選派和組織城市教師到農村交流任教,鼓勵和組織大學生到農村學校任教。職業教育。
加快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擴大職業教育面向農村的招生規模;加大對大專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農林類專業學生的助學力度,有條件的地方可減免種植、養殖專業學生的學費;從2009年起,對中等職業學校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實行免費;加快構建縣域農村職業教育和培訓網絡,發展城鄉一體化的中等職業教育;鼓勵涉農行業興辦職業教育,努力使每一個農村后備勞動力都掌握一門技能。高等教育。加快推進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應用,切實增加農業科研投入,重點支持公益性農業科研機構和高等學校開展基礎性、前沿性研究,加強先進實用技術集成配套;加強產學研密切結合,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活動;振興發展農業教育,推進部部共建、省部共建高等農業院校,實施卓越農業教育培養計劃,辦好一批涉農學科專業,加強農科教合作人才培訓基地建設;進一步提高涉農學科(專業)生均撥款標準;加大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助學金對高等學校涉農專業學生傾斜力度,提高涉農專業生源質量;加快高等學校對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定向招生力度;鼓勵和引導高等學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工作,對符合條件的,實行學費補償和國家助學貸款代償政策;深入推進大學生“村官”計劃,因地制宜實施“三支一扶”、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實踐證明,中央振興和發展農業教育的總體部署和一系列具體的政策規定,極大地促進了農業教育的發展,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農民全面小康產生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深遠影響,也必將為發展高原特色農業提供持續強勁的科技和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