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下的市場經濟
一、思想政治教育保證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方向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前所未有的經濟體制,其影響范圍甚廣。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在整個市場中有強大的精神動力支撐;形成普遍的價值理念;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市場經濟發展進程中必須認真研究的科學范疇。
(一)思想政治教育為市場經濟提供精神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可以能動的反作用于社會建設實踐,例如傳播科學發展觀基本思想使人們了解如何更好地改造自然、社會和人自身,在全黨和全國形成科學的發展思想體系;宣揚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觀念,有利于黨和人民在轉變經濟體制時自覺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更快更系統地進行經濟工作的方針政策教育,加快人們熟悉市場環境的效率。
(二)思想政治教育為市場經濟形成共同價值理念的提供氛圍
思想政治教育中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可以在全社會形成廣泛的愛社會主義價值理念;思想政治教育中職業道德教育,有利于人們更好地形成敬業精神、互惠互利、相互尊重的品格;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可以更好的發揮人們在市場中的“公民意識”,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順利進行。
(三)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為市場經濟提升勞動者的基本素養
勞動者的綜合素質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動力和基礎資源;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就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也只有持續地提高勞動人民的思想政治素養,才能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使人們正確地把握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趨勢,更加自信有激情地投入到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提高思想政治素養水平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種先進的并且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社會體制,因此它在實際上就要求高層次的思想政治素質與之相匹配。我認為市場經濟法的原則包含協調經濟原則、效率公平原則、利益兼顧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這些原則決定了培養每個市場主體以下思想政治素養的必要性:第一、奉獻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給予我們的啟示:奉獻精神是指為了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舍棄個人利益的一種高貴品質,它是一種愛,中國之所以有今天的輝煌與成就,正是因為我們有一批能打仗、敢闖關、樂于為了建設新中國而不斷犧牲自己的先進個人和集體。他們把自己有限的力量獻給了人民、獻給了社會的發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日益提高,但我們歷史傳承下來的奉獻精神不能就此遺失。第二、集體主義精神。社會主義背景下,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從根本上說是一致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現是通過每個勞動者的集體努力來實現的,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最終實現又是個人利益的最可靠的保證。只有在社會主義的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堅持集體主義原則,從根本上說與承認正當的個人利益是一致的,我們要避免以集體主義否定正當的個人利益和以個人利益反對集體主義的錯誤傾向。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們首先要求人們要為社會集體利益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達到完全的自由狀態時,最終是體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上。第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生產者的社會責任為例,現在我們談到企業有意無意的引申義就是企業無視消費大眾的權益,利欲熏心。其實社會將生產者賺錢和消費者權益對立起來本身是錯誤的。社會主義市場條件下,先公后私,只有先掌握消費者的需求動態,以消費者的利益為先,這樣消費者才會先接受生產者的產品,最終企業才能實現盈利的想法。消費群體對企業信任和褒獎的表現就是企業利潤,其中企業凝聚的利潤越多,就代表給消費者帶來的產品利益越多,就代表對社會做出的貢獻就越大。生產者雖然以盈利為目標,但從根本上講是和消費群體的利益是一致的,沒有根本的對抗性的尖銳矛盾。在有些情況下,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也會有利益的博弈存在,但有一個前提就是共同利益的一致性,至于利益分配多少的協調,與階級斗爭式的你死我活完全兩碼事。第四、誠信的優秀品質。仍然以生產者為例,生產者有時候也會面對信用危機的問題。“鄭百文”事件是中國股市上的問題僅僅暴露出的冰山一角,后來又爆出“銀廣夏”作假賬的騙局,這不僅損害了股民的切身利益,而且更讓中國的股市呈現烏云慘淡的氣象。一段時間內,股市一直處于低迷階段。中新社曾經報道,財政部曾經公布的抽查賬務信息質量公告顯示,157家被抽查的企業中,其中有155家有賬務虛報問題。后來接連發生金融信用的危機,表現就是我國的個人信用制度遲遲不能建立,必然出現復雜的貸款手續問題,貸款消費也緊接著受到影響。這一連串的經濟現象就是一開始由于信用危機,造成了整個市場的不景氣。在社會主義市場生活中出現信用危機,人與人之間信任也會普遍缺乏,由于個別官員存在問題,甚至會出現對政府的信任問題,市場信用乃至社會信用關系到一個社會的正常發展。因此,堅持以誠信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顯得極其具有必要性。第五、艱苦奮斗精神。正所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倡導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并不是反對享受生活,更不是拒絕追求物質利益,有一句話叫做利益推動著民族的發展;我們要杜絕的是物質利益至上“拜金主義”、不勞而獲的“享樂主義”。之所以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就是因為現在資源條件相對較少,也可以說還達不到人們不斷增長的需要;歸根到底的層面,艱苦奮斗就是為了提高人們的幸福水平,實現“水漲船高”的生活質量。艱苦奮斗作為一種精神,其內涵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日益豐富的。不同的社會條件,對人們艱苦耐勞的要求不同;不同年代或者同一年代的不同發展階段,又或者同一國家不同地區的經濟基礎不一樣,決定其艱苦奮斗的程度就不一樣。因此,我們所說的艱苦奮斗精神,就是發揚勤于奮斗、不怕艱難險阻,時刻準備進取的心態,這適合于任何時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一種全新的制度,它并不能馬上、立刻就能完成,它必將經歷各種曲折,但其前途又讓人充滿信心。現階段是新舊各種體制正交換的“非常時期”,新的體制尚未真正建立,某些舊的體制還在發揮作用。“非常時期”更需要“非常舉措”,要求我們充分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努力探索,勇于嘗試,不畏艱難,愈挫愈奮。
三、總結
必須正確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規律,堅持正確的、科學的方法,弘揚正氣,振奮精神,真正體現“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使中華民族在社會主義的基礎上既造精神文明的輝煌,又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走向完善和輝煌。思想政治教育在市場經濟中的必要性和意義。
作者:王萍 單位: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cssfps.cn/qkh/57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