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英語應重視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策略有:以主題語境為引領,引入話題,激發思維;以語篇為依托,梳理文本,培養邏輯;以思維發展為目標,遷移知識,獨立思考。
本文源自吳濤, 教育科學論壇 發表時間:2021-07-06 《教育科學論壇》(月刊)創刊于1987年,是由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四川省教育學會)和四川省教育出版社聯合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專業性教育理論與教學研究雜志。
關鍵詞:思維品質;閱讀教學;高中英語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定義思維品質為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等方面所表現的能力和水平。 [1]許多英語課堂教學重信息、輕思維,且記憶、理解、應用等低階思維活動較多,分析、評價、創造等高階思維活動較少;教師解讀語言知識等淺層信息較多,對語篇邏輯關系、作者情感態度、寫作意圖等深層信息解讀較少。而學生一般具備基礎的獲取細節信息的能力,能夠較好地記憶和理解語篇信息,但比較欠缺分析和應用信息以及批判和創新方面的能力,需要在教學上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推理、質疑、評價、創新等思維能力。
發展英語學科核心素 養,從思維品質的表現看,學生要能夠通過分類、概括和歸納形成或者建構新的概念或新的認知,同時還能夠基于語篇所承載的知識進行有效的分析、 推斷以及正確的評價,進行富有創意的表達,要能夠獨立思考,體現出創新思維和多元思維。 [2]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學生不僅要能獲取淺層次的語篇信息, 理解細節和主旨大意,還要能對語篇進行深層次的理解,把握語篇邏輯結構、語言特點,理解作者的情感態度、寫作意圖,更要建構新的概念,形成自己的觀點。
一、以主題語境為引領,引入話題,激發思維
圍繞話題、標題、插圖等文本材料創設語境,導入主題,激活與主題相關的認知結構。 解讀標題等蘊含的主題信息,開展激發思維的教學活動。
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語選修第七模塊 Unit 2 Robots 的 Reading Satisfaction Guaranteed 一 課, 這一單元的主題語境是人與社會,涉及的話題是人工智能。 首先,讀前情境鋪墊,問題先行,設計如下調查問卷:
Q1: Do you want to have robots at home? Q2: Do you think robots have emotions or feelings? Q3: Do you think robots will be able to think independently like humans? Q4: Do you think robots will replace human? Q5: ...
課上使用智慧課堂的 UMU 學習互動平臺,建立師生移動學習共同體,設計與語篇話題相關的問題,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把有關的文本、圖片、聲音和視頻等信息融合其中,突出“人工智能”的主題,整合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內容。 利用互動平臺實時統計的技術,根據學生問卷結果,激活學生已有的關于機器人、人工智能的背景知識,激發學生的思維和學習動機。
其次,調查問卷環節之后,讓學生觀察標題和圖片。 引導學生運用標題和圖片與文本之間的邏輯關系解讀語篇。 [3]
Ss read the title “Satisfaction Guaranteed” and look at the pictures in the passage. Then predict what the passage is about.
由題目中“Satisfaction”一詞,啟發學生猜測什么人對什么事情感到滿意,何為“保證滿意”,預測文本的內容,對文本形成初步的印象,激發活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讓學生帶著好奇和期待閱讀文本。在本課的結尾,再次提問 Who felt satisfied ? What is he/she satisfied about? Why is the story called Satisfaction Guaranteed? 學生通過閱讀前后對比, 不僅驗證自己的預測是否正確,而且進一步討論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有助于學生形成自己的觀點和價值判斷。
二、以語篇為依托,梳理文本,培養邏輯
根據不同語篇類型、語篇結構和語言特點,引導學生理解語篇內涵,建構結構化知識,開展培養邏輯的教學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分析概括、推理判斷等思維能力。
(一)以結構為線索,獲取信息,把握主線
不同的語篇類型有不同的體裁特點和篇章結構,如記敘文由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組成,議論文由論點、論據、論證構成。 可以從主題語境、段首句、主題句、過渡句等分析和歸納段落大意,提煉文本結構。
仍以 Satisfaction Guaranteed 一課為例,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把握文章脈絡,整合信息。
(1)Read the story and write down the plots of the whole story.
(2)Summarize Claire’s different feeling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plots.
這一課語篇類型是記敘文,在閱讀時,引導學生主動獲取事實性的信息, 即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 人物及發展過程 (when, where, who, what, how, why)。 引導學生根據事件發展順序,理清事情發展脈絡。 利用故事發展圖式使閱讀可視化,對文本情節發展進行梳理,概括、提取關鍵信息,啟發學生概括故事發展情節。 提取和對比女主人隨著情節發展的心理和感情上的變化:At first refused to have Tony at her house→ accepted him→ trusted him→ proud of him→ loved him→ sad to remember he was just a machine。
用圖式幫助學生提煉課文信息,不僅梳理了故事的事實性信息,而且分析了故事的發展邏輯。 通過建立框架,使思維可視化,增強閱讀動機,對信息有效整合,訓練思維概括性。
(二)以問題為驅動,解讀文本,分析批判
通過淺層次的理解活動獲取、梳理、整合語篇信息后,設計深層次的分析活動。 在理解的基礎上解讀、闡釋文本內涵,并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態度。解讀能力主要包括主題解讀 (學生能理解閱讀文本的主旨大意、 寫作目的和寫作意圖以及作者的觀點和立場)和細節解讀(學生能理解文本細節傳遞的信息)。[4]通過層層遞進的思維活動,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提升批判性思維素養。
例如,在理順故事發展情節之后,針對 Tony 被重造的結局,設計層層遞進的問題鏈,捕捉文本的隱含信息。
Q1: What did Tony do to protect Claire from being harmed? Q2: Why do you think Tony do that? Did Tony fall in love with Claire or he just wanted to please her? Q3: This passage is a retelling of an Isaac Asimov’s story. One of Asimov’s three laws for robots is that a robot may not injure a human being or through inaction, allow a human being to come to harm. Do you think Tony injures Claire? Why? Q4: The title of the passage is Satisfaction Guaranteed, if Tony is not rebuilt, will people still feel satisfied? Discuss what will happen i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given the capacity to disobey humans.
依托語篇,通過問題鏈驅動主題意義探究及建構,解讀語篇。 Q1 是信息提取問題,為后續問題的理解和推斷提供基礎;Q2、3 是分析型問題,需要學生整合文本信息,在理解 Q1 的基礎上,分析語篇事實細節, 對問題做出推斷, 思考 Tony 行動的原因, 探討機器人 Tony 對女主人 Claire 所做行為的意義;Q4 是評估型問題,聚焦語篇內涵,基于所讀內容和主要語言分析論證,推理作者的意圖,表達自己的看法,加深對語篇主題的理解。 由文章末尾 Tony 被重造, 引導學生思考如果 Tony 不被重造是否仍然會“包你滿意”。 并思考人工智能是否會發展到能夠自主思考,違抗命令威脅人類。
閱讀問題的設計要注重循序漸進原則和環環相扣原則。 問題鏈的設計圍繞主題與教學目標,環環相扣、難度遞增。 [5]該問題鏈從本課教學目標考慮,激發學生通過分析論證、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對文本質疑、評價,多維度解讀文本,從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考慮,拓展語篇內涵,為下一課時的聽說活動做鋪墊。
三、以思維發展為目標,遷移知識,獨立思考
在充分的文本語料輸入和語篇意義解讀之后,將思維融入開放性問題,學生通過理解、反思,評價和運用文本材料,促進思維品質的發展和創新。
(一)以語篇知識為基礎,深挖主題,應用實踐
學生對主題語境和語篇理解的深度,直接影響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和語言學習成效。 在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基礎上, 教師要設計新情境或新問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檢驗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6]選取和主題密切相關的熱點問題,用英語獨立思考,理解、評判、比較文化異同,形成跨文化意識,發展正確的文化觀。
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五 Unit 2 The United Kingdom 的 Reading: Puzzles In Geography “地理之謎”這一課主要介紹的是英國的地理概況,教師設計如下活動:
Show a video of Donald Trump. He said “I have respect for the U.K. United Kingdom. Great respect. People call it Britain. They call it Great Britain. They used to call it England, different parts.” Apparently he was puzzled about the difference among the United Kingdom, Great Britain and England. Can you make a speech and explain the “Puzzles in the UK Geography” to him?
這部分屬于應用實踐部分,圍繞“英國”這一主題,聯系特朗普在一次賓州集會上的演講中,對英國、大不列顛、英格蘭這幾個地理名稱的誤用,在前面的閱讀活動中獲取信息的基礎上,以聯合王國的形成、發展作為依據,創設情境,鼓勵學生模擬演講向 特 朗 普 解 釋 UK、Great Britain 和 England 的 區別。
讀后活動緊扣語篇主題,在文本的基礎上延伸拓展,圍繞英國的組成部分展開。 通過模擬演講解釋英格蘭、英國、大不列顛的區別,鞏固課堂知識,拓展和運用語言,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在思維培養層面,引導學生運用比較、聯系、歸納等多種思維方式,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表達欲望,應用文本傳遞的信息,闡明自己的理解。 在模擬演講中實現語言和信息的內化,培養學生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以觀點為導向,反思評價,遷移創新
在對語篇信息獲取、歸納、整合、內化后,聯系現實,圍繞新的話題,開展融合語言、思維和文化的活動,比較中外文化,闡述自己的觀點,表達情感態度,培養批判性思維。
例如, 在 Puzzles In Geography 一課的結尾,引出奧迪公司發布會上的中國地圖少了臺灣、藏南地區這個話題,讓學生模仿課文對英國地理概況和人文特點的介紹,以記者或新聞發言人的身份向奧迪公司交涉中國地圖事件,滲透祖國領土完整的意識和中國情懷。
Last year, Audi apologized for using an inaccurate China map. Audi showed a map of China without including Taiwan. It also failed to show Southern Tibet. It seemed that Audi have puzzles about the correct China map. Please use the RAFT to introduce China map to Audi company。
這部分屬于遷移創新部分,對課堂討論學習內容進一步整合提升 。 就奧迪中國地 圖事件 ,用 RAFT 框架,使學生深入理解自己的角色(Role)、作品的閱讀對象(Audience)、不同格式(Format)和內容 (Topic),讓學生有話要說、有話可說。 有機結合了語言的模仿和內容的創新,讓學生體驗和實踐語言、內容、思想的交織,來達到知行合一,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中思維品質的形成。
學生在現實的新情境中,延伸所學內容到語篇之外,根據需要借鑒和組織語言,創造性地表達觀點。 [7]通過不同視角和層次解讀、分析問題,激發學生深入探究、辯證思考的能力,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從而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場,增強文化認同感,培養其創新思維能力。
學生的思維發展需要教師長期的培養。 有效的教學是發展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途徑。 在引導學生思維發展過程中,教師在充分解讀文本的基礎上,通過預測、頭腦風暴、思維圖式、問題鏈、模擬演講、辯論、讀后續寫等具有批判性、實踐性、開放性的閱讀活動,融語言于思維提升之中。 在主題語境中,從文章標題、語篇類型、篇章結構、語言特點、觀點態度、寫作意圖等角度,引導學生深挖語篇內涵,遷移到新的生活情境,創造性地表達個人觀點,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批判、評價、創造等能力,從而達成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目標。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