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弗洛姆從人與自然和社會的始發紐帶出發,指出始發紐帶的切斷導致了人的孤獨和無能為力,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人不得不逃避自由。弗洛姆從宗教改革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的自由出發深刻分析了逃避自由的整個過程,并提出了逃避機制,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納粹主義出現的根源。弗洛姆進一步提出了人向自由復歸的對策,即以自發活動為核心的積極自由,同時提出了具體的經濟社會方面的對策。
本文源自劉佳磊, 產業與科技論壇 發表時間:2021-03-01《產業與科技論壇》雜志,于2006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正式創刊,CN:13-1371/F,本刊在國內外有廣泛的覆蓋面,題材新穎,信息量大、時效性強的特點,其中主要欄目有:學術交流、碩博論壇、創新故事等。
【關鍵詞】逃避自由; 自由觀; 受虐施虐
【作者簡介】劉佳磊( 1984 ~ ) ,男,山東昌邑人,成都大學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 馬克思主義理論、高等教育學
近代以來西方歷史的顯著特點就是人對自由的追求,包括政治、經濟各方面的獨立和不依賴于他人。經過數百年的斗爭,西方社會仿佛實現了自由。然而進入 20 世紀后,卻出現了法西斯、納粹等專制獨裁政權,這引發了西方學者的極大疑惑,許多學者從政治、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角度提出了種種解釋。弗洛姆則另辟蹊徑,從心理學的角度提出了逃避自由的根源以及解決的對策,形成了獨特的自由觀。弗洛姆的自由觀主要體現在他的著作《逃避自由》中,并在《健全的社會》中進行了豐滿和完善。
一、從追求自由到逃避自由
(一) 自由的起始。弗洛姆認為,人與自然尚未分離時,人與自然和社會之間本來存在著像“臍帶”一樣的聯結紐帶,弗洛姆把這條紐帶稱為始發紐帶。正如臍帶聯結了母親和胎兒,使她們成為一體,始發紐帶聯結起了原始人與周邊環境及其所在的部落,這讓原始人仍然被束縛于自然中。始發紐帶的存在讓人無從擺脫束縛,使人從屬于社會和階層。當這條紐帶被切斷,人體驗到自己與自然及他人不是一體,人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人類的社會歷史才開始形成,人也開始獲得自由。正是因為切斷了始發紐帶,人才能成為個體的人,并開始個體化進程。始發紐帶一方面阻礙了人的全面發展,阻止人成為自由的個體,另一方面讓個人與自然、部落、宗教渾然一體,使個人獲得安全感。
( 二) 自由與孤獨。弗洛姆認為,人性中存在著生理和精神方面的需求,特別是人需要與外界相聯系,避免孤立。弗洛姆指出,隨著始發紐帶的切斷,人開始了個體化進程,而個體化進程導致孤獨日益加深。弗洛姆用兒童個體性意識的覺醒說明了這一進程。弗洛姆指出,人正是因為取得了自由,才實現了存在。弗洛姆區分了兩類自由,一種是積極意義上的自由,指人能夠自在地發展,這是人的主動行為; 另一種是消極意義上的自由,指人只是擺脫了束縛,這是人的被動行為。弗洛姆認為,《圣經》中亞當、夏娃被逐出伊甸園也就是失樂園的神話生動地反映了人與自由的基本關系,這就是人獲得的自由成了詛咒,人獲得了自由,卻無法使用這種自由,無法自由地實現個性。
( 三) 逃避自由。弗洛姆指出,切斷始發紐帶后,人獲得了自由,但如果經濟、社會和政治條件不能跟上自由的要求, 人不能在積極意義上獲得自由,人們就難以真正抓住自由,人們就失去了追求自由的信心,反而產生了逃避這種自由的沖動,其結果不是人實現了自我,反而是不得不通過臣服于他人或建立某種關系來擺脫不安全感,即使失去自由也義無反顧。
為了說明這一過程,弗洛姆分析了宗教改革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的自由。弗洛姆認為,中世紀社會的特征是人缺乏自由,但因為他們從出生起就在社會中處于一個固定的位置,這個位置是先天決定的,不會輕易更改,他們反而不會感到孤獨,他們無從選擇而又明確地了解其一生的命運,他們不需要為不確定而憂慮,他沒必要也用不著懷疑生命的意義。但是到了中世紀晚期,社會結構和人格發生了變化,隨著新的有產階級的發展壯大,中世紀社會結構受到進步性摧毀,其結果便是現代意義上的人的誕生。人在社會中不再有固定不變的特定位置,而是處于不確定中,陷入孤立,不再像過去那樣沿著既定的生活道路前行,而是失去了前進的方向,如同大海上的小船,不知道該飄向哪里。弗洛姆通過對宗教改革的分析,指出新教正是給那些因驚恐異常、倍感動蕩而又孤立無援的個人的想同新世界相連的人性需求提供的答案。
二、逃避機制
弗洛姆進一步指認了克服無能為力和孤獨狀態的兩條路: 一是實現積極自由,二是放棄自由。弗洛姆首先分析了當前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放棄自由的傾向,即逃避機制,認為主要有權威主義、破壞欲、退隱和機械趨同這四種逃避機制,并特別強調了權威主義和機械趨同,在此基礎上,分析了納粹主義心理學和現代民主。
( 一) 權威主義。弗洛姆認為,權威主義的實質是放棄個人的獨立,選擇與他人或某物合為一體,從而為自己提供無法面對孤獨的勇氣,也就說,尋找一個新的繼發紐帶,以代替已失去的始發紐帶。這種機制從形式上說就是渴望臣服或主宰,即受虐 - 施虐沖動。弗洛姆指出,受虐沖動最常見的方式表現為深感自卑、無能為力、個人的微不足道,表現為臣服于外在力量,有的時候還表現為傷害自己。弗洛姆區分了三種施虐傾向,一是主宰他人、統治他人; 二是除了主宰他人外,還要從物質和精神上剝削他人、蠶食他人; 三是折磨他人。弗洛姆還指出存在受虐倒錯,即人們非常清醒地想受某種方式的苦難,并以此為樂。弗洛姆指出,受虐與施虐沖動都能夠讓人去除孤獨感。受虐沖動一方面試圖消滅自我,通過消滅自我進而消除無能為力感,另一方面則是想成為整體的一部分,獲得這個整體的保護。施虐沖動的本質則是完全主宰另一個人,并從主宰中獲得樂趣。
弗洛姆區分了兩種不同的權威,即合理性權威和抑制性權威,認為合理性權威中雙方的利益是一致的,而抑制性權威中雙方的利益則是相反的; 合理性權威下充滿著愛、敬佩和感激,而抑制性權威下則充滿了對剝削者的憎恨與敵視,臣服的是與自己利益相左的人。弗洛姆還區分了內在權威和外在權威。外在權威也就是命令,內在權威則不是直接的命令,而是被上升為社會倡導的責任感。弗洛姆指出,近代以來的思想發展過程就是內在權威取代外在權威。弗洛姆進一步指出,近幾十年來,匿名權威取代了公開權威。匿名權威不再是直接的命令,而是通過社會輿論等形式隱形地起作用,它不是以廣泛的強制性的手段使人信服,而是以一種勸說式的、似乎是科學或者能夠引起人們相信的方式讓人們服從。
( 二) 破壞欲。弗洛姆認為,破壞欲的目的是消滅其對象。弗洛姆區別了破壞欲與施虐狂的差異,認為施虐狂是要讓對象與自己合為一體,而破壞欲則要消滅對象; 施虐狂要通過主宰他人增強自己的力量,而破壞欲則要消滅一切外在的威脅。弗洛姆認為有兩種破壞欲。一種是由外在引發的,是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自己認同的觀點被攻擊是的反擊,這種破壞是正常的,源自自己對自我的維護。還有一種破壞欲是內在的,是時時盤桓在人心中的破壞欲,也就是說是一種伺機而發的破壞欲。弗洛姆認為,破壞傾向是應對焦慮最司空見慣的反應形式,破壞欲的強弱與個人生命的成長受阻程度的大小成比例,破壞欲是生命未能得到實現的后果。
( 三) 退隱。弗洛姆指出還有一種逃避機制,就是完全從世界上隱退,以便讓世界的威脅徹底消失,這是某些精神病癥狀的心理機制,通過這種機制,個人在心理上自我擴展,使外面的世界相形見絀。這種逃避機制對個人的意義重大,但文化意義很小。
( 四) 機械趨同。弗洛姆認為機械趨同最常見的逃避自由的方式。機械趨同是指個人主動或無形中放棄自己的個性,按照社會的要求重塑自己,讓自己符合社會的要求,這能夠消除他與世界之間的差異。這種機制有點類似于某些動物的保護色。
弗洛姆從感覺、思想、愿望三個方面對體驗進行了分析,用詞語來概括這些體驗就是“我感覺”“我認為”“我愿意”。弗洛姆舉了催眠實驗的例子,表明人們雖然認為思想、情感、愿望等是自身產生的,但實際上可能是社會灌輸給人們的,根本不是自己的所想所覺。
1. 思想。弗洛姆認為,思想更容易被欺騙,從而實際上是虛假的。弗洛姆用漁夫和游客對天氣的預報、對政治的看法、審美觀點等一系列例子,說明人們總是以為某個觀點是自己獨立得出的,而實際上他是在別人的影響下得出了觀點,只是他沒有意識到。
2. 感覺。弗洛姆認為感覺也有虛假性,并不是所有感覺都是真實的,日常生活中與他人的交往,就是反應人們感覺的虛偽性的典型例子。弗洛姆舉了一個參加聚會的人的例子,指出這個人并未意識到他的快樂并不是他的,因為他已經完全習慣于按別人的要求去感覺,這已經成了規律,如果他覺得有點奇怪,反倒不對了。
3. 愿望。弗洛姆指出,人們認為只要自己不受到強迫,那么他們做出的決定就屬于自己的真實想法,但實際這是最大的錯覺之一。因為人的決定實際上并不是自己做出的,而是深深受到外部世界的影響。弗洛姆以孩子上學、結婚為例子,指出人們似乎是從自身出發做出了某些決定或者做了某些事情,但實際上不是從他們的內心出發,而是在內在或外在壓力的強迫下,“不得不”做出與他人一致或符合社會期望的決定。
三、自由的復歸
弗洛姆在分析現代社會中的個人為了避免無能為力和孤立,竭力逃避消極自由的基礎上,指出積極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才是人應當追求的健全的社會所具有的本質特征。弗洛姆對積極自由的本質、內容進行了分析,同時給予了解決問題的對策。
( 一) 自發活動。弗洛姆認為,要實現積極自由,就必須經由自我的實現。他進一步指出,自我的實現不僅要靠人積極地去思考,而且需要人充分挖掘內心,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愿望、情感。弗洛姆認為,每個人內心都有真實的情感活動,但只有真正表達出來,通過源自內心的主動方式,才能達成積極自由,這就是自發性,也就是說,積極自由在于人的自發活動。弗洛姆通過幾個例子對自發性做了說明。一是以藝術家為代表的某些人是自發的,他們的思想、感覺、愿望不是機械趨同,而是表達真實的自我。二是小孩也有自發性。他們有能力感覺和思考真正是他們自己的東西。三是即使是普通人,在某些瞬間也能體驗到自發性。弗洛姆進一步強調,人的自發活動才能解決自由與孤獨之間的矛盾,才能消除人在獲得自由與失去自我之間的焦慮。弗洛姆認為,只有通過自發活動才能讓自我保持完整。
( 二) 愛與勞動。弗洛姆指出,在自我的自發實現過程中,人重新與世界連為一體,與人、自然及自我連為一體,所以自發行為既能克服恐懼孤獨,又用不著犧牲自我的完整性。弗洛姆進一步指出,愛是自發性的最核心組成部分。弗洛姆強調,他所認為的愛不是那種自私的愛,而是在保存個人自我的基礎上,與他人融為一體的愛。愛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它能夠滿足人避免孤立的需求,讓人能夠與他人、與世界結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它又能夠讓人保持自我,從而能夠持續讓人實現自我,從而實現積極自由。
勞動是自發性的另一個組成部分。弗洛姆強調,他所指出的勞動不是那種異化勞動,因為這種勞動具有撕裂性,存在著人與自然和社會之間的矛盾,也就是說,一方面人要通過勞動征服自然,另一方面人又在異化中被勞動成果所征服。弗洛姆強調的是馬克思所說的作為人的類本質的勞動,人通過勞動實現了自我,實現人與自然的結合。
( 三) 經濟社會對策。弗洛姆不僅提出了問題的根源,而且進一步提出了解決問題的經濟社會對策。第一,應當保留現代民主所取得的成就,這些成就包括代議制政府、公民權利等。同時不能損害新的民主原則,即任何人不得挨餓,社會必須對所有成員負責,任何人不得因害怕失業和饑餓而臣服于他人或失去尊嚴。但是這種層面上的民主遠未完全實現。第二,用計劃經濟取代社會的不合理性及無計劃性,這體現了他從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出發所遵從的基本思想得出的必然結論。弗洛姆指出,需要通過建立一個能夠真正為人民服務的經濟制度,消除人的異化狀態,促進人的自我實現。在這種制度下,人能夠從自我實現的目的出發,而不是被強迫從事勞動。必須用積極勵志的合作取代對人的操縱,并要把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原則從傳統的政治領域擴大到經濟領域。第三,要消除孤獨和無能為力感,就必須推翻人從屬于社會及他人的制度,就必須克服人的異化,建立真正能夠促進人的自我實現的經濟政治制度,解除人受到的壓迫。面對專制獨裁政權,民主國家不但不應退縮,而且應主動出擊,只有這樣,才能戰勝形形色色的權威主義制度。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