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國民性改造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系統工程,嚴復、梁啟超、孫中山、李大釗、魯迅、毛澤東等許多思想文化先驅都對這一課題進行過悉心探索,掀起了一股國民性改造的熱湖。認真研究他們的國民性改造思想,對于今天實現人的現代化和和諧發展。構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著重要的現實啟示。
國民性是指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自然形成的,其大多數社會成員所普遍具有并重復出現的文化、社會心理及行為方式的特征總和。中國近現代國民性改造,即實現人的現代化.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之一。近代許多先進知識分子都對國民性改造進行了精細翔實的研究,提出了許多富有創建性的思想.在近代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形成了頗有聲勢的國民性改造思潮。認真研究近代先進中國人的國民性改造思想對于今天實現人的現代化和和諧發展,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中國近現代國民性改造的歷程
談到中國國民性問題,必須回溯到18世紀末期.隨著大量的傳教士、訪華使團的到來,歐美等西方世界開始了較為集中論述中國國民性的時代。他們以感性認識為主要依據,較多地從負面來評價中國人.不少西方學者也以此為依據,分析中國國民性及其形成原因。19世紀末美國傳教士亞瑟·亨·史密斯(明恩溥)對中國國民性的論述和歸納成為西方一個多世紀有關中國國民性討論的終結.其著作《中國人的特性》(又譯《中國人的素質》、《支那人氣質》等),于189o年在上海英文《北華捷報》連載,后由紐約一家公司結集出版。該書以事例為論據從生理、心理、倫理道德等三方面將中國國民性概括為26種性格特征.其中概括有忍耐、節儉、勤勞、堅忍不拔、持之以恒、知足常樂等優良品質,也包括拖沓、無所作為、逆來順受、因循守舊、不求進取、缺乏同情、相互猜疑、缺乏誠信等國民劣根性.是第一部系統地分析中國人性格和文化心理特征的著作。此后,在20世紀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西方人討論中國的國民性,在特征范疇上都囿于明恩溥對中國人特性的概括。《中國人的特性》不僅廣泛影響了西方人關于中國人的性格的見解.也影響了東方。
中國人對“改造國民性”的提出有其特殊的歷史原因,帶有很強的救亡色彩。I2l鴉片戰爭中國慘敗的教訓,驚醒了沉睡在東方大國夢里的部分先進儒家知識分子.他們開始探討解決民族危機的方策。魏源、郭嵩燾等比較開明的地主階級改革派知識分子開始注意并初步介紹了西方“開放”、“求實”、“重商求利”等近代資本主義的先進民族品格,對“閉目塞聽”、“妄自尊大”、“粉飾虛偽”、“浮躁”等陋習進行了批判,提出了整肅人心風俗的思想,當然,他們依然主張以鞏固綱常禮教為核心的封建倫理道德規范為根本方法,因此其改造思想仍然局限于傳統道德教化的范疇。
從嚴格的意義上講,在中國.真正開始在物種競爭、民族圖存的大背景下全面審視自身國民性始于嚴復、梁啟超等晚清啟蒙主義者。與魏源、郭嵩燾等地主階級改革派知識分子不同,戊戌時期的嚴復、梁啟超等資產階級維新派已經認識到西方富強的真正社會基礎是其國民具備了個人本位主義價值觀、資產階級倫理道德規范、行為品格和社會心理。嚴復并沒有提出過“國民性”這一概念.而是將“國民性”表述為“國性”.他根據英國著名生物學家赫胥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和英國社會學家斯賓塞的“社會有機體論”.強調一個國家的強弱盛衰取決于每個國民的品性、素質.主張用“自由、獨立、進取”等近代西方文明的理性精神替代以綱常禮教為核心的封建文化.并開創了“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理論。不僅為理想新國民設計了理想模式也為如何實現理想新國民提供了路徑;但總體來看,嚴復對于中國國民的“程度”及能否徹底改造國民的劣根性持一種較悲觀的看法。中國人當中比較集中地探討自身國民特性問題始自梁啟超.他明確提出了“國民性”概念,并從1889年開始,連續在《新民說》、《論中國國民之品格》、《論中國人種之將來》、《國民十大元氣論》、《積弱溯源論》等一系列文章中集中闡述了自己的觀點。粱啟超以西方文化作為參照系.以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和國民資格為標準.對缺乏國家思想、社會公德、權利觀念、自由思想和自治能力等幾千年封建文化積淀在中國國民心靈深處的劣根性進行了無情鞭撻。當然梁啟超在批評之余也對中國國民性格中的優秀品質多加肯定。在此基礎上。他重塑了理想新國民,認為他們應具備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獨立的人格以及具有諸如為社會、為國家盡義務等新的道德觀念、精神風貌,并積極探索和實踐了教育、報刊、“新小說”、“新史學”等國民性改造途徑。
在日益緊迫的民族危機面前.專注于改良的國民性改造方式無法取得實際效果。以孫中山為代表、留日學生為主體的青年激進知識分子,主張以民族、民權、民生為核心的資產階級思想學說來喚起民眾(知識階層和部分新軍),并傾向于以一種更加簡潔而迅速的方式——革命——來完成這種艱難的改造,但由于他們政治經驗不足以及對革命的作用進行了過高地估計,以致造成了民國初期社會混亂及以后不久的帝制復辟。革命的失敗.不僅沒有打消孫中山繼續探索的念頭.還引起了他深刻反恩,開始重新考慮中國建設的新方略——《建國方略》,在這一新方略中他將國民心理建設放在首位。在認真分析國民性“利病”的基礎上。孫中山認為國民應具備為大家、為國家謀幸福的新志向、高尚的人格、強烈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社會責任感.以及積極進取、百折不撓的精神,并將振興教育事業、宣傳三民主義作為改造國民性的主要途徑。
改良以及辛亥革命的失敗.促使著激進的知識分子更加迅速有效地尋找改造國民性的方式。李大釗也主張中西文化互補,以西方民族精神來反襯中國民族心理的短處,甚至還進一步發展了當時盛行一時的民粹主義思想。但在新文化運動后期。由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人,使他對國民性改造的目標模式、改造方式、改造對象等方面的認識發生了根本的轉變.與資產階級改良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開始主張“心物兩面的改造,靈肉一致的改造”,強調“革心”與“革命”.改造國民性與改造社會必須同步展開。“革心”即用馬克思主義思想啟迪民眾。“革命”即指用階級斗爭的手段改變社會現狀。李大釗提出的這一觀點,代表了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后改造國民性思潮的轉向,成為以馬克思主義觀點觀察國民性問題的奠基者。
魯迅一生始終堅持改造國民性.在他看來最要緊的是改造國民性,如果國民沒有實現近代轉換,那么無論社會制度如何更迭都是不行的.只有先“立人”.才能建立“人國”。但魯迅對國民性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實際上,他眼中的“國民性”是一種內在固有的、持久的“心理構造”是一切缺陷的集合體。郎他將國民性更多的等同于國民劣根性。因此,在他將國民性的反思推向極至的同時卻也引導人們集中于批判國民弱點,進而將矛頭所指從專制制度指向了專制的受害者。但他的功績不容抹煞.因為國民劣根性是國民性改造三個命題中最為關鍵的問題,魯迅對病態社會里的人們尤其是農民和知識分子的精神病苦所進行的入木三分的刻畫.使人們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惡劣品性.為其他文化先驅繼續探索國民性改造這一永恒的話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于國民性改造的途徑的問題,在~開始他認為應該首先強壯人們的身體.所以選擇從醫.但在日本留學期間,一段在電影放映前中國人觀看殺頭的短片,促使他作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棄醫從文,用文藝改變國民的精神,并在此后的實踐中始終執著于這一工作和使命。魯迅不斷用小說、雜文等文藝形式對舊中國貧苦農民和舊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進行深刻的剖析,對他們身上表現出的各種畸形心態,如膽小怕事、逆來順受、奴顏婢膝、自欺欺人等特性進行了無情的揭露。魯迅改造國民性的信念是堅定的,但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又能深深感受到他的憂慮甚至絕望,一方面,他需要挖出病根,以喚醒麻木的靈魂,但另一方面他又深感中國太難改變了。
作為深刻影響了中國歷史走向的一代偉人毛澤東,以其豐富的理論創造、實踐活動以及特殊的領袖地位,成為近現代國民性改造過程中舉足輕重的角色。毛澤東出身于韶山農家.少年時代深受封建傳統文化的熏陶,在湖南一師就讀期間,受到近代勃發的湖湘文化、梁啟超、楊昌濟等因素的影響.萌發了以儒家圣賢救世為主要內容變革國民性的思想。顯然,這個“復古求解放”的國民性改造方案,既無法改造國民的劣根性,又不能挽救民族危亡。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新文化運動的爆發,毛澤東對中西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其國民性改造思想逐步向中西融合以“變化民質”轉化,強調變化國民思想、廣開民智、強壯民體。認為應該建構出生命至上、突出自我、奉行精神利己主義價值觀的資產階級新人。但嚴酷的現實又一次推翻了這一對新國民的設計。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和十月革命、李大釗等人的影響,毛澤東的國民性改造思想進入了全新的階段。當然。探索的道路是崎嶇的,從烏托邦式的“新村”運動。到民眾的“自治”聯合,到最終選擇激烈的階級斗爭手段。毛澤東進行了不懈地探索,并對無產階級理想新國民的形象進行了勾勒:“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四當然,由于紛亂的戰爭環境,毛澤東的無產階級“新人”觀只能在我們的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中產生實踐效應的。到解放戰爭時期,國民性改造實踐活動逐步擴展到整個解放區,但由于歷史的局限,未能實現其對理想人格的全面改造。新中國的成立,對于毛澤東有著比常人更深刻的意義:在這個相對平靜的環境中.在這個有望建立新制度的環境中,毛澤東探索良久的國民性改造思想終于有了成熟的時機。毛澤東遵循五四時期文化先驅對國民性改造的一般思路,為人們勾勒了在社會主義國家中理想新國民的形象:“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1日毛澤東與其他國民性改造思想先驅的明顯區別在于.他特殊的領袖地位和勇于實踐的氣魄。使他有能力在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行系統的國民性改造活動。他不僅充分運用思想政治教育、文藝影視、新聞報刊傳媒、各種立法及行政等形式實踐它的國民性改造理想,還充分運用了群眾運動這一形式。在他看來“什么工作都要搞群眾運動,沒有群眾運動是不行的”。f據統計,建國后前三十年間.儀以中共中央以及各部委、各人民團體、民主黨派下達的紅頭文件為準.社會性的群眾運動就高達68次.根據對群眾運動理解的不同和統計方法的差異,其數字遠遠不止于此。’其中很多運動,如土地改革、知識分子思想改造、三五反、掃盲識字、大躍進、人民公社化、社會主義教育、整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等。都包含了國民性改造的內容。
二、中國近現代國民性改造思想的現實啟示
國民性改造的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的現代化。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人的和諧發展,即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既是人的現代化的基本內容,又是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實現現代化.最終達到共產主義的根本途徑和手段.同時也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近現代先進的中國人對國民性改造思想的有益探索和實踐活動.為當代中國人繼續這一偉大的事業提供了有益參照。
(一)以中國特色為基礎。立足本土。
國民性改造必須立足本土.這是由各民族、國家的特殊性決定的。國民性具有某些全人類的共性.但更多的表現為本民族或國家、地區的特殊共性。這是因為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他們以一種相互聯系的共同體為形式存在著,譬如共同的地理環境、自然生存條件、生產力水平、生活狀態、風俗習慣等。這種共同性。使人們產生了相同或相似的民族心理。并進一步固化為國民性.其中某些特殊的國民性更成為一個民族區別于另一個民族的鮮明標志。具體來講,立足本國主要有三方面內容。其一.改造國民性自然以本民族國民性狀況為依據,在對本民族國民性進行剖析時,應采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不僅要對國民劣根性進行深刻反思,還要對民族的優秀品質加以弘揚。一個民族之所以能夠歷經千百年而依然存在正因為其民族精神的存在,只有將優秀的民族精神代代相傳,才能使本民族不斷繁榮發展,巋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近代國民性改造先驅在對國民性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常常帶有一種絕對化的情緒,甚至以偏概全,只看到國民劣根性.不覺民族優秀品格,這一點值得注意。其二,對理想新國民目標模式的設計應體現中國特色。塑造什么樣的國民是國民性改造的重要內容,中國近代文化先驅對理想新國民的構筑為我們今天設計國民性改造目標提供了藍本,但我們不能只停留在前人的基礎上,我們應該在文化先驅為我們設定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其內涵.注入時代因素。譬如,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背景下.除民族的優秀品質、優良傳統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也是社會主義理想新國民必備的思想道德品質。其三,在國民性改造的實踐活動中,應采用適合本民族實際、國民樂于接受的改造方式。改造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但并不是每種方法都適合我國國情,如毛澤東以群眾運動作為國民性改造的路徑之一,在當時國民素質尚不高的情況下存在很大風險,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產生了對人的極大傷害.因此.對于采取哪種形式需進行嚴謹的可行性、時效性分析和論證。
(二)積極吸收世界各國、各民族有關國民性改造的可借鑒經驗、成果。
在立足本土的基礎上,我們還要有“拿來”精神,博采世界各國、各民族包括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切先進成果為我所用。西方先進的社會科學知識及其思想家對國民性的考察深刻地影響了中國近代先進知識分子。首先,西方先進文化和知識的傳播使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從天朝大國的迷夢中驚醒.發現自己在各方面與西方的差距,在尋找救國救民出路的過程中找到了國民性改造這一途徑。其次,先進的知識分子是以西方人的國民素質和品性為參考系。集中審視自身的國民劣根性及其產生根源的。再次,對國民性改造路徑的探索,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從堅守舊制度舊文化到改良再到徹底的社會革命,無不是向西方尋求助力的。今天,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諾大的星球變成了地球村.它帶給人們的不僅是信息交流、出行交通的便利快捷,更是一場貫穿于經濟、社會生活、文化娛樂,乃至政治領域的全面革新。這一翻天覆地的變革使國民性格在兩個層次上均產生了顯著的變化:一是,由于科技介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了人們在行為方式、思維方法、社會心理等方面的變化,從而使國民性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這是就民族、國家層面而言;二是,就全世界層面而言,隨著世界交往和聯系El益加深,世界各國的發展越來越離不開其他國家的共同參與和進步。在這一過程中.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理想文化,也進行著相互的傳遞和交流。因而使世界各國各族人民在國民性上表現出更多的共性。因此,今天我們在吸收世界各國、各民族一切先進成果.特別是有關國民性改造的可借鑒的經驗時。有了更充分的理由和更充足的思想資源。
(三)注重實踐路徑的多樣性,全方位實施國民性改造工程。
國民性的最終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生活與文化之問.以及社會文化結構內部各層次之間長期交錯作用的結果。因此.需要在各領域進行全方位的國民性改造活動才能達到塑造社會主義理想新國民的目標.而國民性改造的路徑也必然是多樣的。國民性改造應是政治、經濟、社會生活、文化等各領域的全方位實踐活動。任何單向度的改造活動都必將遭到失敗。中國近代的國民性改造先驅積極開展了各領域的改造實踐活動.由于身份限制,他們大多分別在各個領域進行了許多積極的嘗試,只有毛澤東等個別人有條件和能力實施全面的國民性改造實踐活動,雖然他們的探索有得有失,但給后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同時.在國民性改造的路徑選擇上也應該多樣化,單一刻板的改造途徑不但收效甚微,而且很可能適得其反。文化先哲們已經為我們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他們通過教育、文學作品、相聲小品、電視、電影、廣播、報刊雜志、輿論宣傳、群眾運動.甚至革命的方法對實踐路徑進行了十分廣泛的探索。這其中的很多路徑對于我們今天繼續開展國民性改造活動仍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當然也要注意以全新的內容來充實這些實踐途徑。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