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炎是奶牛常見的疾病之一,并且死亡率較高,一旦發病可能會給養殖戶帶來巨大的損失,本文介紹了奶牛子宮內膜炎的發病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以為該病的防治提供參考。
《四川畜牧獸醫》(月刊)創刊于1973年,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四川省畜牧獸醫學會、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主辦。適合畜牧獸醫行業管理,科研院校、技術推廣、養殖動保企業、基層畜牧獸醫站、養殖戶等相關人員閱讀。先后被評為全國畜牧類核心期刊、全國農業優秀期刊、全國畜牧獸醫優秀期刊、四川省優秀期刊、四川省質量一級期刊等。
奶牛子宮內膜炎是奶牛最為常見的繁殖障礙性疾病,發病率高,死亡率低,常呈慢性經過,故常常不能引起人們的重視,給奶牛養殖戶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是危害奶牛養殖業的重要疾病之一[1]。現對該病的發病原因及防治進行探討,以為奶牛養殖戶提供參考。
1發病原因
一是胎衣滯留。它是母牛發生子宮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胎衣不下時剝離不凈、胎衣腐敗及手術分離時造成子宮黏膜損傷、宮埠蒂受傷,均為外源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和生長創造良好的條件。二是人工授精過程操作不規范,如輸精器械對子宮造成損傷、輸精次數頻繁;人工授精或陰道檢查時輸精器、牛外陰部、人的手臂消毒不嚴致使病原體進入子宮內引起炎癥。三是飼養管理不當,營養不均衡,催奶過度導致牛體營養失衡,抵抗力下降,子宮收縮乏力,子宮遲緩,產后惡露蓄積,不易排出,導致子宮炎發病率大大增高。四是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是引發奶牛子宮炎的主要原因。養牛戶無嚴格的消毒制度,使環境致病菌增多,尤其是產房和牛舍衛生管理差為奶牛產后感染提供了條件。五是獸醫和飼養員在助產時消毒不嚴、助產不當,致使產道感染細菌;治療胎衣不下、子宮脫、陰道脫、子宮頸炎等疾病消毒不徹底、治療不及時或方法不得當。六是牛患其他疾病,如布氏桿菌病未及時診斷及合理治療而繼發子宮炎[2]。
2臨床表現
2.1隱性子宮內膜炎
奶牛不表現臨床癥狀,子宮無肉眼可見的變化,直腸檢查及陰道檢查查不出任何異常變化;發情期正常,但屢配不孕;發情時子宮排出的分泌物較多,有時分泌物略微渾濁。此類型臨床多發。
2.2牛膿毒性子宮內膜炎
產后7~10 d內發生,為急性感染。心動過速,發熱(40~41 ℃),食欲不振,乳量下降,瘤胃停滯,或脫水腹瀉,精神沉郁。嚴重的病牛發生代謝紊亂,臥地不起,陰門處有稀薄惡臭的分泌物,尾巴被污染。通過陰道檢查可見到棕色、琥珀色、灰色或紅色液狀,黏液少,夾有膿塊、氣味惡臭的子宮分泌物。直檢發現子宮積液或積氣,輕輕按摩子宮體、子宮頸及陰道前端,可使惡臭的分泌物流出[3]。
2.3慢性卡他性子宮內膜炎
從子宮及陰道中排出一些黏稠渾濁的黏液,子宮黏膜松軟肥厚,有時甚至發生潰瘍和結締組織增生,個別牛的子宮腺形成小的囊腫。患子宮內膜炎的奶牛一般不表現全身癥狀,有時體溫稍微升高,食欲及產乳量略微降低,病畜的發情周期正常,但屢配不孕,或發生早期胚胎死亡。
3診斷
對患牛通過陰道、直腸檢查,確定其炎癥變化、子宮質地及反應,觀察子宮分泌物的性質,在對發情、配種情況及實驗室檢查等進行綜合分析后,再確診。
子宮內膜炎的試驗室檢查方法:將2 mL黏液和2 mL 4%NaOH液加入青霉素瓶中,使其混合,然后在酒精燈上加熱到開始沸騰,冷卻后,根據液體的顏色判定結果。無色為陰性反應(-);慢慢地變成微黃色為可疑(±);出現檸檬酸黃色為陽性(+),即為子宮內膜炎患牛。
4防治措施
4.1加強飼養管理,注意衛生條件
按奶牛的不同生長階段制定合理的日糧配方,尤其應重視處在干乳期和懷孕后期奶牛的日糧平衡,尤其是維生素VA、VD、VE以及Se、Mn、Co等微量元素的量和Ca、P等礦物質的比例。搞好環境衛生,提供良好的飼養條件,牛舍、產房應經常清掃和消毒,保持清潔、干燥的環境,夏季加強通風,冬季注意保暖,用具應定期嚴格消毒。
4.2嚴格遵守人工授精的操作規程
人工授精要嚴格遵守獸醫衛生規程,對輸精用的輸精器、手套等物品要嚴格進行消毒,徹底消毒母牛外陰部,以避免誘發生殖器官感染。輸精時,輸精槍應緩慢穿過子宮頸皺褶。當子宮頸受阻時不要強行越過,以免損傷子宮頸或子宮黏膜,精液輸到子宮頸深部即可,并非越深受胎率越高。
4.3加強圍產期奶牛的飼養管理與保健措施
圍產期奶牛應注意營養的平衡與供應,臨產前2周奶牛應轉入產房單獨飼養,并進行健康檢查,產房、產床應清潔衛生,嚴格消毒[4]。在奶牛臨產時要嚴格消毒,并做好接產的準備工作,難產奶牛助產時操作應規范,防止產道損傷和感染。產后奶牛應加強護理與保健,以盡快恢復體力,要注意觀察奶牛健康狀況,產后奶牛可靜注葡萄糖和葡萄糖酸鈣,肌肉注射催產素防止胎衣不下,在產后24~48 h,應子宮內投藥1次,以預防產后子宮感染。
4.4加強分娩管理,減少產道損傷和感染
即將分娩的母牛單獨飼喂,產區保持清潔。自然分娩需要助產時,操作要細致、規范,防止產道損傷和感染。
4.5加強對產后母牛的管理
奶牛分娩后應有專人看護,發現努責強烈、產道損傷、流血、子宮脫垂等異常情況應及時處理。為了防止產后胎衣不下,母牛產后可用10%葡萄糖酸鈣和25%葡萄糖液各500 mL,一次靜注,產后立即肌肉注射催產素150 Iu。對產后12 h胎衣不下者,應往子宮給予敏感抗生素藥,不可用大量液體沖洗,以防炎癥加劇和毒素吸收,避免發生輸卵管炎和腹膜炎。產后6~8 d,易發生子宮內感染而引發子宮炎。對此,應每天2~3次用0.1%新潔爾滅清洗母牛尾根和后軀。產后30 d內,產后奶牛易發酮病,產后7 d內應用10%葡萄糖酸鈣和25%葡萄糖500 mL,一次靜注,既可防止酮病,又可促進子宮收縮和復舊,加快惡露排出。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