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有機農業發展論文
本文作者:林宏程 單位:湖南對外經濟貿易學院
濫用化肥農藥,農業廢棄物未能得到妥善處理,使得農業污染,尤其是農業水土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并逐漸成為食品安全問題的始作俑者[1]。農業生產活動對土壤的污染,主要集中于農藥、化肥和除草劑的使用、污水灌溉、施用污泥等幾個方面。目前,我國每年要施用80萬~100萬t的化學農藥,高毒農藥占37.4%,其中對土壤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機磷、有機氯和含汞、砷等重金屬的農藥。由于施用方法和農藥種類的影響,大約有50%左右的農藥會進入土壤中。殘留在土壤中的一部分農藥,最終會通過食物鏈的作用,進入人體內并造成危害。長期施用化肥,則會導致農田土壤板結,使土壤中有機質含量下降,進而影響土壤中微生物種群的種類和數量。同時,由于鋅、鎘等重金屬常與磷礦石伴生存在,極易通過磷肥的施用而被帶入到土壤中,造成土壤中鋅、鎘等重金屬的累積。另外,大量的重金屬會隨著污水灌溉和施用污泥而進入到土壤中。土壤中的重金屬通過植物吸收后進入人體內,累積到一定程度以后會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如“骨痛病”、“水?W病”等分別是因鎘、汞重金屬中毒引起的[2]。資料顯示我國每年因食物殘留農藥和化學添加劑中毒的人數超過10萬[3]。生態、經濟及科技界的專家學者展開了大量研究,提出了有機農業的發展模式。有機農業是遵照一定的有機農業生產標準,在生產中不采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4]。
1發展有機農業的意義
1.1有機農業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恢復、保持和改善
有機農業包括所有能促進環境、社會和經濟良性發展的農業生產系統。有機農業強調農業廢棄物如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的綜合利用,減少了外部物質的投入,既利用了農村的廢棄物,也減輕了農村廢棄物不合理利用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屎秃铣赊r藥的生產通常均需要消耗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發展有機農業可以減少化肥、農藥的用量和生產量,從而降低人類對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同時也減輕化肥農藥在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工業污染。在生態敏感和脆弱地區發展有機農業可以加快這些地區的生態治理和恢復,特別是水土流失的防治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實踐表明,在常規農業生產地區開展有機農業,可以使農業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天敵數量和生物多樣性也能迅速增加,農業生產環境能夠有效地恢復和改善,土地、水資源、植被和動物界所受到的破壞與損害的程度將減輕。
1.2有機農業有利于食品安全和改善飲食健康
常規農業的特點是集約化程度很高,作物生長快、產量高,但農產品品質下降,而且高農藥殘留、高硝酸鹽含量是對人類健康的最直接威脅。而有機食品質優味好,營養豐富,無污染。尤其是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不斷曝光,使食品安全問題受到管理者和民眾的高度重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高質量的安全食品是一種必然趨勢。
1.3有機農業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農業出口貿易受到各種綠色壁壘的嚴重沖擊,但生產與出口的有機食品,經過專門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的檢查認證,可以有效地克服國外各種非關稅壁壘,更容易參與農產品的國際貿易和市場競爭,而且產品價格一般比同類的常規產品高200%~300%,因此有機農業對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更加有利。
2有機農業的基本特征
2.1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
有機農業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充分發揮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的自然調節機制。在有機農業生態系統中,采取的生產措施均以實現系統內養分循環,最大限度地利用系統內物質為目的,包括:利用系統內有機廢棄物(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種植綠肥、選用抗性品種、合理耕作、輪作、多樣化種植、采用生物和物理方法防治病蟲草害技術等;有機農業通過建立合理的作物布局,滿足作物自然生長的條件,創建作物健康生長的環境條件,提高系統內部的自我調控能力,以抑制害蟲的暴發。
2.2采取與自然相融合的耕作方式
有機耕作不用化肥氮源來施肥,而是利用豆科作物固氮的能力來滿足植物生長的需要。種植的豆科作物用作飼料,由牲畜養殖積累的圈肥回施入地,培肥土壤和植物。盡最大可能獲取飼料及充分利用農家肥料來保持土壤氮肥的平衡。利用土壤生物(微生物、昆蟲、蚯蚓等)使土地固有的肥力得以充分釋放。植物殘渣、有機肥料還田以及作物間作有助于土壤活性的增強和進一步的發展。土地通過多年輪作的飼料種植得到休養,農家牲畜的糞便被充分分解并釋放出來。自我生成的土壤肥力并不依賴于代價昂貴且耗費能源生產出來的化肥,有機耕作的目的在于促進、激發并利用這種自我調節,以期能持續生產出健康的營養價值高的食品。在種植中通過用符合當地情況的方式進行輪作,適時進行土壤耕作,機械除草及使用生物防治等方法(例如種植灌木叢或保護群落生態環境)來預先避免因病害或過度的蟲害對作物造成的危害。
2.3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
根據土地能承載能力確定養殖的牲畜量。通常來說牲畜承載量是每公頃一個成熟牲畜單位,因為有機生產標準只允許從外界購買少量飼料。這種松散的牲畜養殖保護環境不受太多牲畜或人類糞便的硝酸鹽污染,它幫助一個農場的形成并使人們可以采取符合牲畜需要的養殖方式。以上述標準進行的牲畜養殖通常情況下只產生土地能接受的糞便量。飼料和作物的種植處于一種相互平衡且經濟的關系。
2.4禁止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
基因工程是指人工將一種物種的基因轉入到另一物種基因中。因基因工程不是自然發生的過程,違背了有機農業與自然秩序互相和諧的原則,且基因工程產品存在著潛在的、不可預見的風險,如玉米的斑腐病病毒等,而基因工程品種對其他生物、對環境和對人身體健康造成的影響也沒有科學結論。因此,有機農業堅決反對應用基因工程技術。
2.5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學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和飼料添加劑等物質
總之,是要建立循環再生的農業生產體系,保持土壤的長期生產力;把系統內土壤、植物、動物和人類看成是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同等地加以關心和尊重;采用土地與生態環境均可以承受的方法進行耕作,按照自然規律從事農業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