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機械化發展問題與解決路徑
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地形齊備,不同的地形需要不同類型的農業機械設備。如東北地區主要種植水稻、玉米、馬鈴薯、大豆等糧食作物,需要水稻機插、玉米機收及深松整地的大功率、高性能農業機械;華北平原地區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花生等,需要實現小麥、玉米、花生生產全面機械化的設備;西南及南方丘陵地區需要發展輕便、耐用、低耗的中小型耕種收機械;黃土高原及西北地區主要種植玉米、馬鈴薯、棉花、小麥等作物,需要一些高性能、抗旱節水的農業機械設備等[3]。在農業機械研發過程中,缺乏農業工藝方面的支持,農業機械與農藝科研單位協作不緊密,沒有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機械作業規范與農藝標準,致使農業機械與農藝脫節。此外,農業生產本身的土地翻耕、播種、收割、灌溉、田間管理、運輸等各項作業種類多、農藝要求復雜,使得機械與農藝完全結合的難度大,也成為農業實現機械化的制約因素。
隨著農業機械技術的發展,一些農業機械裝置為了提高操作技能和作業性能,改進了部分結構或增加了裝置,使得機械的構造更加復雜化,操作、修理變得更為困難。對于文化素質不高的農民來說,不能科學合理的對農業機械進行使用、保養和維修,進而造成機械故障多,效率大大降低[4]。農業機械設備的作用在于降低農民的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如果農民操作熟練程度不夠,機械設備故障多,再花時間和資金去修理農機,勢必影響農民購買農業機械的積極性[5]。
農業機械服務機制不健全。一是指導培訓機構不完善,農民在購買農機時缺乏科學合理的指導,維修環節也缺乏專門機構進行集中有效的培訓,對文化素質不高的農民來說,農機的購買、操作、保養、維修都存在困難。二是市場服務不完善,缺乏專門的農業機械設備作業、維修、中介、租賃市場,為農戶提供方便的服務。三是農業機械市場混亂,農機企業為了競爭封鎖技術,從配件到整機都自成一家,系列化、通用化、標準化程度低,零部件的互換性差。四是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國家和有關部門尚未制定出對農業機械性能評價和檢測方法具有約束力的統一標準,缺少相應的質量保證措施,造成機器的性能較差,在惡劣的作業環境下故障率高,難以滿足實際生產需要。
我國實行家庭土地承包制后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由于目前田塊為小戶經營,土地分配過于零碎,處于崎零狹小的狀態。耕地的細碎化、使用權分散、承包權插花導致田塊灌溉排水不良,通行性、進入性差,機械無法下地。據全國土地資源調查,我國田坎面積達0.128億hm2、溝渠0.049億hm2、田間道路約0.067億hm2,分別超過集約化中等水平國家的1.0、1.5、2.0倍以上[6]。因此,沒有土地的集中相配合,就無法實現農業生產的產業化、區域化、規模化,難以形成大型機械的集中使用。
1提供政策支持,完善農機購置補貼制度
首先要解決農民購買力問題。我國農民收入較低,很難購買起大中型農業機械設備,政府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強化財政、金融和保險政策配套,逐步完善購機補貼政策,提高農機購置補貼比例,并將國家的各項財政補貼落到實處,保障財政補貼的長期性和延續性[7]。金融機構要積極給予信貸支持,提供各種低息貸款,幫助農民解決購機資金不足的問題。
2發展農民合作組織,實現土地規模經營
當前實行的家庭土地承包制雖然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但弱小分散的農民不能應對強大的市場經濟的各種外在風險。因此,要在尊重和保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基礎上,鼓勵土地向專業農戶集中,發展農民合作組織,實現土地經營的規模化、集約化,從而推動農業實現機械化。
3推行適合機械化作業的農藝標準,促進農機農藝協調發展
為了確立機械化新的作業體系,應積極推行農業作業環境的標準化,比如栽培方式的統一化和生育狀態的同樣化等。推進農機與農藝一體化,并進行相關技術的開發。建立農機和農業科研單位協作攻關機制,制定科學合理、相互適應的機械作業規范和農藝標準,設計出符合農藝要求的機械設備,使農業機械與農藝相結合。
4構建農機科技創新體系,提高農機制造水平
在充分考慮農作物品種、耕作制度和經營體系的基礎上,科研機構與農業機械部門應加強合作交流,研制切實適合我國國情、節能環保的農用機械[8]。一是設計人性化。即在農業機械的設計研發上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按照人機工程學原理優化整體結構,進行二次開發,增加安全防護裝置,提高操作的舒適性[6]。二是質量可靠化。農業機械的工作條件大都在田間地頭,環境十分惡劣,后期的保養、維修也較困難,應經過嚴格檢驗、調試,確保其耐久性、可靠性、安全性。三是制造標準化。農業機械只有做到標準化,才有可能在農民中大量推廣,因此要深入研究農業機械原理、優化內部機構,提高通用互換性、區域適用性,研制出系列化、通用化、標準化程度的機具。四是功能多樣化。應研制多功能農業機械,以拓展應用范圍。例如多個農用機械設備可采用同1個發動機,同1臺農機通過附件的裝換可實現耕種、收割、覆膜等工序,以提高農業機械利用率。此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機械將向智能化、精準化、信息化發展。五是因地制宜化。如我國東北地區應著力提高水稻機插、玉米機收及深松整地機械化水平,重點發展大功率、高性能農業機械;華北平原地區應重點發展小麥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應用小麥抗旱節水機械設備和技術;西南丘陵山區應重點推廣輕便、耐用、低耗的中小型耕種收機械和植保機械;黃土高原及西北地區應重點發展大功率、高性能農業機械,加大抗旱節水機械設備的推廣應用[3]。
5加強農機推廣體系,完善農機服務機制
一是政府應引導培育農業機械作業、維修、中介、租賃等市場,方便農民購買使用。二是應建立專門的培訓機構,提高農民對先進生產工具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水平。三是盡快制定和完善農業機械性能評價和檢測方法具有約束力的統一標準,在結構零件標準化上進一步統一,提高通用互換性,確保研制出的機型性能好、故障率低,滿足農民的實際需要。四是農機制造企業應搶抓國家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的大好時機,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生產零件標準化、通用化、互換性好的農業機械,更要完善農機售后的服務機制,切實做好農機跟蹤保養、定期檢查和維修工作。(本文作者:李建鵬 單位:三峽大學機械與材料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cssfps.cn/qkh/32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