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會計風險分析
一、引言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金融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以商業銀行為代表性的金融行業如何適應競爭更加激烈的市場環境,抓住機遇,接受挑戰,關系到整個金融體系的健康發展。而會計風險成為商業銀行追求持續快速發展道路中的主要障礙之一。因此,正確認識和防范銀行會計風險有著重要意義。銀行作為主要經營貨幣信貸業務的金融機構,各類業務的開展都需要通過會計核算來實現,不可避免產生一定風險。具體來說,商業銀行會計工作的風險主要體現在會計制度執行、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等方面。我們要全面認識會計工作存在的風險,通過完善管理制度,強化執行力,改進會計操作方式,強化內部控制,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提高風險敏銳感,加強防范,消除隱患,以確保商業銀行經營的穩步發展。
二、商業銀行會計風險分類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會計,商業銀行的發展也離不開會計。銀行會計核算是對銀行業務經營活動進行反映、核算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產生的會計風險,成為銀行防御金融風險的一個重要關卡。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類:
(一)會計制度執行風險
經過長期發展,商業銀行大多制定了一套較為全面完整的會計規章制度。然而,隨著新會計準則不斷修訂出臺,商業銀行沿用的會計制度中部分內容已不適應新形勢和自身業務發展的需要,隱藏了一定風險。一方面,未建立統一的作業準則,不利于統一操作和提高工作質量,增加了制度執行的難度。實際操作中尋找變通做法和“打擦邊球”的情況經常出現,破壞了會計制度的嚴肅性和規范性。另一方面,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制度結構不優化,沒有分層設計。這樣一來,商業銀行發展存在一個“通病”,基層會計管理人員職能交叉,身兼多職,柜面服務、會計核算、內控管理、理財產品營銷等多種業務集于一身,影響會計工作質量和效率,風險隱患較大。
(二)會計核算風險
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運用專門的方法,對經濟活動進行連續、系統、全面地反映和監督的一項經濟管理活動。會計的兩個重要職能,包括核算和監督。銀行會計核算,作為銀行會計的基礎性工作,直接關系到銀行的生存和發展。如果會計核算方法不佳、核算程序不規范,都會影響核算質量,進而產生風險。會計人員從會計業務的手工操作到采用電子計算機進行賬務處理的每一環節都存在著風險,進而可能導致資金損失。銀行會計核算風險主要包括兩種:賬務處理風險和賬戶核對風險。一是賬務處理風險。未按會計制度認真審核原始憑證要素,不及時記載賬務,復核、軋賬不實時等,未很好履行記賬與對賬分離,缺乏崗位間相互監督制約,很可能導致差錯發生,比如造成記賬串戶、冒領及金融詐騙、透支,產生不必要的資金糾紛和損失。二是賬戶核對風險。賬戶核對工作是確保銀行內外賬戶相符的重要手段。由于內外賬戶核對涉及面廣、工作量大,會計人員容易對部分未能及時核對的賬戶缺乏重視,導致內外賬戶不匹配、內外賬戶理不清等差錯,有的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導致案件的發生。
(三)會計監督風險
作為會計工作的另一項重要職能,會計監督是對單位經營活動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會計核算的正確性進行監督,是加強風險控制和防范的重要環節。會計監督分為:事前監督、事中監督、事后監督。目前,商業銀行的會計監督主要集中在事后監督,事前監督和事中監督較薄弱,可能出現前臺人員因違章操作帶來隱患的情況。再加上會計事后監督力度不夠,導致會計監督風險性更高。另外,對于不合理或不合法的經營活動,商業銀行會計很難起到有力的監督作用。隨著利率市場化的即將到來,部分銀行只求存款數量,不講存款結構和質量,變相提高存款利率,有可能進一步加劇經營虧損風險,影響商業銀行的可持續發展。
三、商業銀行會計風險產生的原因
(一)銀行的趨利性
商業銀行與一般企業一樣,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隨著央行放開貸款利率管制和即將到來的全面利率市場化,建立健全金融機構自主定價機制,逐步擴大負債產品市場化定價范圍,更大程度發揮市場機制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的前提下,盈利性這一顯著驅動力,導致商業銀行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下,片面強調多種市場業務的拓展,忽視了風險防范。同時,銀行為了求得生存,獲取利潤,違規經營的幾率更大,因而對經濟活動進行連續反映的會計工作,存在一定的潛在漏洞和風險。
(二)會計操作欠規范
會計作為銀行內部經營活動開展的一項基礎工作,涉及記賬、復核、結算、分析等一系列工序,每一道工序是否操作規范影響整個會計工作的質量。在商業銀行的多年經營中,存在多方面的操作隱患:一是崗位設置不合理。會計崗位混崗設置,一人身兼多職,辦理業務一手清,無法相互牽制。等到發生人員調整和業務變化,某些操作可能會偏離正常的軌道。二是權限設置不符規定。人員組合混亂,有些會計人員越權操作,提高了操作風險概率。三是會計核算監督制度不完善。僅停留在事中和事后記賬的階段,忽視了事前監控。四是操作平臺簡陋。缺乏一套科學完善的會計應用系統,導致標準化和穩定的會計業務操作流程和業務處理模式無法實現在銀行內部會計人員中的廣泛傳播。
(三)內部控制機制不健全
大多數銀行普遍存在重經營、輕管理的傾向,因此,在內控建設方面投入較少,具體表現在:一是授權控制不規范。授權制度不明確,責任無法清晰指派,導致一些業務未經會計主管的同意和授權就執行,已制定的辦法形同虛設,容易造成銀行的損失。二是業務記錄控制不嚴。由于缺乏系統規范的業務檢查制度,一些會計人員為了擴展業務、迎合客戶或追求自身利益,在對經濟業務進行記錄時,不能做到真實、及時和準確,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無法為決策者帶來實質參考作用。三是內控方法落后。由于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銀行業務在堅持發展傳統的存貸款業務的同時,努力開拓擔保、租賃、衍生類金融工具等中間業務,傳統的內控管理方式已適應不了銀行的發展壯大。
(四)會計人員水平有限
隨著銀行的快速規?;l展,對會計人員的需求越來越大。在吸納數量眾多的會計人員的同時,存在一定質量問題。一方面,對會計業務缺乏深入的了解。認為會計只是單純的做賬,沒有意識到會計是銀行經營管理的一個重要工具,從而導致工作積極性不高,為了記賬而記賬,影響了會計工作質量。另一方面,風險責任意識淡漠。由于商業銀行對會計人員的崗前培訓力度不夠大,導致會計人員普遍缺乏風險防范意識。一些人員有意無意違規違紀,比如隨意保管印章印鑒,空白憑證處理不規范等,甚至鋌而走險貪污挪用資金,造成過錯發生,給銀行的運營造成不利影響。
四、建議
(一)完善制度建設,強化執行力
針對目前商業銀行會計制度制定存在執行標準不統一、結構不優等問題,應及時進行修訂、完善和提高會計制度,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和科學性,從源頭上堵住漏洞。一方面,要提高適用性。根據最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和銀行業務發展實際情況,通過深入一線業務崗位,結合公司管理需要,有針對性地適時修訂會計制度,使會計制度與經營業務密切相關,提升會計工作質量。另一方面,要加強系統性。有的銀行會計制度混亂,種類繁多卻缺乏整體性和統一性,導致會計人員執行困難。應從管理、監督、操作三個層面出發,梳理一線柜面業務的具體流程,對制度進行優化整合,集中制定一套全面、規范、有效的制度框架,進而推進會計工作優質高效,為銀行經營服務。
(二)改進會計操作模式
規范的會計操作是銀行的日常經營和管理中的重要一環。具體措施包括:一是定崗定編,解決人員混崗的問題。二是定責,避免越權的現象。根據會計、網點會計主任、財務負責人等不同崗位特點,以崗位的現實狀況為基礎,充分考慮崗位價值發揮的基礎條件,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內外部環境的變化、業務流程、工作方式轉變等一系列變化,科學設定崗位職責,降低操作風險。三是對業務進行細分。梳理業務流程,對其進行標準化細分,并根據業務變化,對局部進行修訂或完善,如全面落實對賬制度,加強對空白憑證的管理,分類設計,使會計作業流程實現標準化,同時也適應業務發展變化的需要。四是開發一套科學完善的會計應用系統。
(三)健全內部控制機制
一是完善內控體系。建立事前、事中、事后三層控制機制,嚴把柜面人員事前防御關、會計主任事中控制關、會計主管部門事后監督關,形成全面防護網,科學防范和應對風險。二是崗位輪換,強制休假。會計崗位屬于敏感性崗位,應實行定期輪崗,將前后臺業務人員分開,增強不同崗位人員的相互制約和監督,減少風險。三是激勵約束相匹配。一方面,增加薪酬激勵作用。完善薪酬制度,提高會計人員待遇,可采用“薪酬+分紅+期權”的形式發放報酬,幫助激發會計人員工作熱情,進而減少會計人員工作風險,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建立一套科學的考核制度。把風險防范情況作為其中一個考核指標,約束和規范會計人員的操作行為。
(四)提升人員素質
一方面加強人員管理。目前,大多數銀行的會計人員管理分散化,不利于人員的統一調配。為增強會計人員隊伍的穩定性,應采用集中管理模式,對全體會計人員系統進行垂直管理,實現人員培訓、考核、任命、調動的集中統一,建設具有較高風險防控能力的會計隊伍。另一方面,加大培訓教育力度。會計人員崗前教育培訓力度不大是銀行業的通病,要定期開展企業文化教育,提高會計人員責任意識。將企業文化灌輸給員工,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道德,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另外,通過業務學習、技能競賽等多種形式的崗位培訓,全面提高會計人員業務能力,提高會計風險的識別能力。
作者:張馨尹 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長沙中心支行
本文html鏈接: http://m.cssfps.cn/qkh/60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