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做一體化環境構建
1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踐的重要性
目前,我校落實“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措施主要是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實習、短期教學實習和頂崗實習等三種形式,但在執行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難。由于涉及到企業的商業機密,會計檔案的安全等原因,導致一些行業和企業不愿意接受會計電算化專業學生參觀實習和短期教學實習,因而不能很好地貫徹落實“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達不到改革的預期效果。因此,針對涪陵及周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會計行業的特殊性,擬探索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踐教學環境,以更好地貫徹落實“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2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踐環境的構建
教學做一體化是以完成某項工作任務為載體的情境式教學,普通教室往往難以滿足一體化教學模式的需要,因此實施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最好場所是實訓室,為滿足會計電算化專業實施一體化教學模式的需要,高職院校必須加強實踐環境的建設。
2.1加強校內實踐環境的建設
2.1.1建設目標。樹立“教學工廠”的理念,堅持立足庫區、面向行業企業,建成庫區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功能最齊全,輻射周邊地區的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訓基地,包括綜合實訓示范中心,師資培訓中心,技術服務中心,科研中心,技能鑒定中心。實訓基地以校內學生實訓實習為主,兼顧科研和會計從業人員在職培訓、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會計技能比賽等服務功能。具體體現為:
2.1.1.1形成工學結合、訂單式培養、校企合作的實訓體系。滿足學校1000人以上會計電算化專業在校學生的實踐技能教學和崗位綜合訓練的實訓能力,為庫區培養綜合素質高、職業能力強、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會計從業人員后備隊伍。
2.1.1.2為庫區企業在職會計從業人員、移民、下崗職工、農民工提供技能培訓,實現基地年培訓能力達1000人次以上,成為庫區培養中、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2.1.1.3通過會計電算化專業綜合實訓基地的建設,探索建立良好的產學研合作運行機制,為企業提供會計電算化建設方案、財務管理咨詢和財務軟件技術培訓,充分發揮建設效益,實現校企資源共享。
2.1.1.4通過綜合實訓基地的建設,開展教育庫區會計類專業的師資培訓基地,為庫區職業院校提供共享實訓基地服務活動,為師生提供綜合崗位訓練和教學方法,實訓技能的培訓。校內教學做一體化實踐,主要是通過校內實訓基地來完成的。學院投入大量資金加強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制定《會計電算化專業校內實訓教師崗位職責》、《會計電算化專業學生校內實訓管理細則》等管理制度和實訓細則,建立滿足實訓用的資料庫、編寫會計模擬實訓指導書等,開發仿真度高的實訓軟件,虛擬濃厚的職場氛圍的,為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踐創造良好的條件。目前,我院財經貿易系會計電算化校內實訓基地的建成,讓學生在“教中學、學中做,做中學”、模擬的“校中企”的校內硬件支持平臺建設模式下為實現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踐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1.2建設思路。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做一體化實訓基地建設的基本思路:科學規劃、分步實施、逐步完善。在建設過程中,學院應實行開放式辦學,聘請企業專家參與實訓室建設方案的制定和建設過程的指導,確保實訓基地建成企業化、崗位化、模塊化,讓行業企業專家走上課堂,指導學生實踐,使學生在學校就能體驗企業工作氛圍,強化職業素養。
2.1.2.1科學規劃:突出高職特色,高起點,科學規劃。以《重慶市會計行業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0—2020年)》為指導,以重慶市涪陵區、三峽庫區、渝東南地區行業企業會計電算化人才需求為根據,充實完善現有實訓室,新建與企業財務核算高度仿真的多個模擬實訓室,建成設備先進、管理科學、滿足產學研需要的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訓基地,構建“教學做一體化”“素證崗”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硬件支撐平臺。
2.1.2.2分步實施:2013年6-8月,編制實訓基地建設計劃;9-12月,完成實訓基地硬件建設。2014年1-5月,完成軟件購置、安裝、開發培訓;6-10月,完成實訓實習及職場氛圍營造,形成會計電算化專業的一體化教學中心,達到實訓基地建設效果;11-12月,接受驗收及示范并推廣。
2.1.2.3逐步完善:實訓基地建成后形成了產學研結合的技術支持平臺。通過這個平臺,與重慶市涪陵區、三峽庫區和渝東南地區行業企業緊密聯系,廣泛開展會計信息化的科學研究、技術改造和技術服務工作,促進會計信息化科技成果轉化,形成會計信息化的研發中心和技術服務中心;并在為行業企業服務的同時逐步完善相應的財務及經營管理軟件。
2.1.3運行管理。實訓基地在日常運行中,一是按照企業化模式運行。基地內部教師和學生全部按照企業方式進行管理,讓學生在走出校門之前就對企業運作模式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聘任專業教師擔當各部門主管,輪流聘任學生擔任各部門副主管,由專業負責人或實訓基地負責人擔任“模擬公司”的決策者和管理者,明確職責分工。通過面向社會的財務管理咨詢、會計信息化技術開發、財務核算服務等,充分挖掘實踐教學體系資源的利用率,增強經營活力,保證基地能夠得到可持續發展。二是突出企業經營理念。制定實訓中心運作的建設、服務、管理目標,確立教學培養目標和崗位能力目標。
2.1.4師資保證。采取從企業中選聘具有中級職稱以上的財務及管理人員到學校經過教學業務培訓后擔任基地實訓指導教師。從社會上聘任有實踐經驗的中級職稱以上財務及管理人員到學校任兼職教師。有計劃地選派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讓教師參與實訓基地的建設和管理,鼓勵、培養雙師型教師。通過一體化實訓基地的建設,形成結構合理、素質較高、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校內除了建成會計電算化綜合實訓中心等外,還可設置專業文化教育實訓室。要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愿意自主學習,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是否認同自己的專業。通過會計文化教育實訓室,展示會計發展過程中涉及的人和物的故事等,讓學生直觀地了解會計文化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明白會計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認同會計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培養學生的專業自豪感與認同感。同時還應設置專業成果展示實訓室,用來展示往屆學生的作品,比如“憑證”、“賬簿”“報表”、“財務分析報告”和“審計報告”等資料。通過成果展示一是讓學生在入學時對本專業產生一個心理預期,即:將來我也能做出這些作品,進一步鞏固學生對會計電算化專業的認同感;二是在日常的一體化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參觀往屆學生作品可以讓學生更快速更直觀地學到專業知識,比如原始憑證是怎樣粘貼的?記賬憑證是怎樣裝訂的?等等;三是往屆的作品可以成為下屆學生學習的對象,為會計電算化專業的一體化教學提供素材。再就是我們還可以探索建立可操作性強的“校中企、企中校”的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踐環境。具體做法是:在校內設立代理代賬公司、財務咨詢公司等。代理代賬公司可為校內的超市、自營食堂、書店等代賬;在校外,可為中、小、微型企業代賬。這樣既解決了校外企業不能一次接納大量學生實習實踐的難處,又能讓學生真實的感受到置身于企業中,身臨其境,同時在老師的指導下,在教中學、學中做、做中學,教學做一體化,真正實現了教室、實訓室和頂崗實踐三位一體的新型的實踐教學模式。在代理代賬公司里對學生按崗位設置主辦會計、總賬會計、出納、材料會計和成本會計等,學生可以輪換崗位實訓實踐,也可以獨立完成一個中、小、微企業的賬務處理等。通過這樣的“校中企、企中校”的實踐教學環境,提高了學生專業技能、職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實現了發展型、復合型、創新型的會計電算化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2.2加強校外實踐環境的建設
高職院校應把學生綜合職業技能訓練與職業素質養成放在企業、放在職場,同時不斷加強校外實踐環境的建設。我院在重慶市涪陵水利電力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太極集團重慶涪陵制藥廠有限公司、重慶市涪陵榨菜(集團)有限公司、重慶坤涪電子有限公司、重慶市翔豐正凱科技有限公司、重慶市正凱空調安裝工程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多個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為會計電算化專業學生在校外實踐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同時我院還與重慶財瑞財務代帳有限責任公司、珀瑪會計師事務所、重慶涪陵審計師事務所和宏大稅務師事務所及財務咨詢公司等中介機構進行深度合作并建立了中介業務實訓基地,營造最真實的工作氛圍,同時引入企業真實業務,為一體化教學提供最真實的教學素材,最終為學生的頂崗實習和就業縮短專業上和心理上的距離,這個我們借鑒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教學工廠”的職業教育理念與當地中介機構合作成立會計項目中心,對外提供代理記賬、審計等服務,成功引入企業真實業務為教學服務,為會計電算化專業順利實施一體化教學及項目教學創造條件。校外實訓基地的建成,為學生進行會計電算化頂崗實習奠定了企業平臺,也為“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踐起到了推動作用。頂崗實習是專業教學中的重要環節,與常規教學相比,頂崗實習教學學習場地在企業,學校聘請企業一線技術人員做兼職教師。學生頂崗實習實行“雙導師制”,明確企業兼職指導教師及學校指導教師的各自責任,保證每個實習學生有企業指導教師外,還安排足夠的校內教師對學生頂崗實習進行管理。學校指導教師一方面要定期進行現場指導;另一方面要與企業指導教師進行溝通,使其加強對學生崗位技能的指導、答疑。學生實習期間定期向指導教師匯報實習情況并定期寫出頂崗實習報告。
3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踐環境建設的意義
3.1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踐環境的建設
有利于落實培養發展型、復合型、創新型的會計電算化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也是學生就業前實習的必要場所。由于國民經濟各個行業,無論是國有企業、三資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需要會計電算化專業人才。為滿足地方經濟快速增長對會計電算化專業畢業生的需要,使學生一進入企業,就具備崗位職業能力,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踐環境實現了這一目標。
3.2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踐環境的建設解決了會計行業的特殊性為學生實踐帶來的難題。
由于企業擔心財務機密的泄露,不愿接受學習實習,也由于行業企業一次不能接受大量的學生實習,所以,使得會計電算化專業的學生實習流于形式,通過實踐環境的建設解決了這一難題。
3.3實現了資源共享和起到了示范作用。
學院通過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踐環境廣泛開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與涪陵區及其周遍地區各高等、中等職業技術院校和企業共享實訓教學資源,為其他職業院校師生和會計從業人員提供了會計電算化崗位操作訓練,開展實訓基地建設經驗交流活動,指導實訓基地的進一步建設和完善;參與企業會計信息化改造,成為區域會計信息化研發中心。重慶財經職業學院、重慶城市職業學院等高職院校來我院對口交流,在同類專業的兄弟院校中起到了示范作用。
3.4實現了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教育目標。
依托學校“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條件和實踐環境為行業企業提供培訓服務。充分運用學校在區域的影響地位和資源脈絡,可以針對業界開展短期的專題性培訓業務,如,為各企事業單位提供了會計從業資格培訓、創業培訓、咨詢、研發等技術服務,廣泛開展社會服務活動。對提高涪陵區在職財務人員整體素質、推動涪陵區會計信息化事業的發展和國家有關財經法紀的貫徹執行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得到財政部門領導和在職財務人員的高度好評;這些社會服務工作為規范會計基礎工作、強化企業內部管理、提升會計人員業務水平、提高企業會計核算質量做出了貢獻。因此,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做一體化實踐環境的建成,不僅能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出更多的發展型、復合型、創新型的會計電算化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還能實現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教育目標。
4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踐環境建設的效果分析
4.1硬件水平得以提高,實踐環境得以完善
實訓基地建成后能滿足會計電算化專業的學生實訓實習,同時能給學生提供更好的仿真實訓實習環境,也能為教師創造良好的教學科研平臺。實訓基地新增了模擬會計師事務所、小企業會計實訓、納稅申報與稅務會計實訓、創業就業實訓,學生就可以受到從中小企業會計、會計電算化、納稅申報與稅務賬務處理、企業經營管理、創業就業等全程訓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就業能力,讓學生就業渠道更為廣泛。同時利用先進的管理水平、較高的技術含量、高水平的實訓教師隊伍使實訓基地成為“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以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實踐教學和科研業務水平。
4.2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增強了學生的操作技能
通過一體化的實踐教學環境的建設,學生的操作技能和職業能力得以增強,會計電算化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提高了。學院為社會輸送大量學生成為企業中的財務軟件操作能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成績較之前顯著。學生在參加市級以上職業技能大賽中多次獲獎,如:2013年6月參加重慶市高等職業院校學生職業技能競賽榮獲二等獎;2014年6月參加重慶市高等職業院校學生職業技能競賽分別榮獲二等獎和三等獎;2015年6月參加重慶市高等職業院校學生職業技能大賽分別榮獲一等獎和二等獎。
4.3提高了就業率和就業質量
由于一體化的實踐環境的構建,我院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踐教學落到了實處并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滿足了實踐技能教學的需要,鍛煉了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技能,培養的學生“能用,會用”。學生一進入單位就能勝任自己的工作,獲得了用人單位好評和社會的認可,就業率和就業質量較之前提高了(如圖1所示)。我院2014屆畢業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為92.5%,比2013屆(90.1%)高2.4個百分點,比全國高職2014屆(91.5%)高1.0個百分點。在重慶市大中專畢業生就業辦公信息系統上,截止2015年6月,我院會計電算化專業學生就業率達到了98.57%。
4.4增強了社會服務能力,成為會計電算化專業產學研合作基地
一體化實踐環境的建成,年培養技能型人才可達到1000人以上,并為重慶市及周邊地區中高等職業院校師生提供“雙師素質”教師培訓平臺。可為重慶及周邊地區的各類大中小型企業開展出納、電算會計、稅務處理等信息化改造和技術服務,形成企業化運作模式。該實踐環境建成后,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訓平臺更加完善,產學研合作更具實力,技術服務更加深入,可在會計核算、財務軟件推廣使用和經濟管理方面與企業合作,在行業企業職工培訓、下崗職工、農民工和三峽移民培訓等方面更有成效。綜上所述,構建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踐環境不僅是技能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也是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不僅實踐和豐富了高等職業教育理論,而且還完善了高校的社會服務功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姜琴 單位: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cssfps.cn/qkh/65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