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園林水景觀在水景設計中已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它具有靈活、巧于因借等環境特點,能起到組織空間、協調水景變化的作用,更能明確游覽路線、給人明確的方向感。本文介紹園林水景的分類,水景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園林水景應用的基本形式及設計手法,提出園林水景應用可探索的方向。
引言
水是園林中最富變化的造園要素,其性柔,靜時寂無聲,動時奔流跌落而轟鳴,使園林增添無限生機;其無色,卻在光照的影響下異彩紛呈;其無形,卻又能隨池岸等的變化而改變形狀。隨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審美情趣的不斷提高,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不斷增強,園林景觀設計師競相使用水的靈動,越來越重視對水景的利用和引入。
一、園林水景分類
1.1按水體形式
(1)自然式水景。自然式水體平面形狀自然,因形就勢,如江河、湖泊、池沼、溪澗水體在隨地形變化而變化。輪廓柔美,可自成景觀要素,具有觀賞性。就像杭州西湖、揚州瘦西湖等,水體在園林中多半隨地形而變化,有聚有散、有曲有直、有動有靜,可自然成景。中國園林多以自然水體或模擬自然水體為主。
(2)規則式水景。規則式水體平面多為幾何形,多由人為因素形成,如運河、水渠,水 池,水井,噴泉等,通過人工開鑿、挖掘、砌筑而成,常也山石、雕塑、花壇、花架等園林小品組合成景。輪廓規則呆板,不宜于單獨成景,但運用較為靈活,不受空間局限。具有實用性。北海靜心齋、南京煦園等,水體呈幾何形狀,廣泛用于西方規則式園林,在我國傳統園林中也有應用,常作為主要景點的構圖中心。
(3)混合式水景。如頤和園的揚仁風內水池,是自然式與規則式的交替穿插或協調使用。
1.2 按水流狀態
(1)靜態水景。
靜態水景是指水體不流動,或相對流動緩慢,水面相對平靜。主要包括湖泊,池沼、潭、塘、井等等,具有寧靜、平和,舒緩的特征,給人為明潔,恬靜、安逸、舒適的感受。同時,靜水還能反映出周圍景物的倒影,豐富了景觀層次,擴大了景觀的視覺空間,增添了園林景觀的虛與實,明與暗的對比,增強空間的韻味,產生海市蜃樓的朦朧美幻效果。
(2)動態水景。動態水景是水體因受高低落差或壓力作用下,產生流動、跌落、噴出的運動狀態。常見于河流、溪水、瀑布、噴泉中,動態的水可以使環境顯現出活躍的氣氛和生機的景象。給人以清新明快、活潑興奮,變化無窮的感受,由于動態水體的流動、跌落、噴出能夠產生了音響效果,給人以聲形兼備的視覺與聽覺感受。為此在當代園林景觀設計中得到時應用,是最受人們青睞的景觀設計元素。
1.3 按使用功能
(1)觀賞性水景。其水體大多較小,主要為構景所用,常與亭、橋、榭、噴泉、雕塑、植物、景石等進行合理配置,構成不同的景點。
(2)活動性水景。一般水面較大,水質好,有適當的水深,達到活動與觀賞兩重性,如一些公園里面的湖既可用來賞景,又可用來劃船。
二、水景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2.1 理通水系,切忌死水一團
水景是現代人對古代風水的延伸,在選址時一定先觀察源頭,既要疏導水的出路,又要考察水的來源,不可成為一團死水,否則藻類滋生、水質渾濁、顏色黯淡,影響觀感,甚至達到人體感官難以接受的程度。
2.2 滿足使用功能的同時注意安全性
水景可賞、可游、可樂,在立意時一定要明確其功能。水體在公園、地產項目中的應用日趨廣泛,在滿足水景觀賞、游憩功能的同時,必須注意其設施的安全性。硬底人工水體近岸2.0 m范圍內的水深不得大于0.7 m,達不到此要求的應設護欄; 無護欄的園橋、汀步附近2.0 m范圍內的水深不得大于0.5 m。人造瀑布主體的基礎和結構要牢固。
2.3 注重水體與周圍環境元素的滲透,增強人的親水性
水體雖可單獨作為園林的主體,但和亭、橋、建筑物、雕塑、植物、景石等其他要素進行合理配置,將會創造出獨具風格的園林景觀。當人們進入到與周圍環境相搭配的水景,將會感受到“人水合一”、“人景合一”。國內地產界近年來流行“親水”風,如親水平臺、親水臺階,以自然或人造水景、湖泊為主體增強人的親水性。
2.4 保證施工操作的可行性和生態性
水景工程的施工包括水系的規劃,閘閥、駁岸、護坡、水池等基礎設備及植物、構筑物和聲控、光控、水電設備等配套設施,涉及到結構、防滲、防泛堿等技術性強的專業領域,在營造時要堅持科學性的原則,保證施工操作技術的可行性。
中國園林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在進行水景營造時,也應注重生態效應,如編柳拋石護坡和竹樁駁岸等都是成功的案例。
2.5 注意運行的經濟性
(1)根據水景所處位置的不同,選擇合理的取水方式,如引用自來水、江湖水或地下水等; (2)科學地選擇給水管材和合理地布置管網;(3)進行水的循環利用和再利用,如人工水池、噴泉和瀑布等;(4)合理設置噴泉、跌水、人工瀑布等的開放時間。
三、園林水景應用的基本形式及設計手法
3.1 湖、塘
一般水域較大、水量較豐,多因地制宜就勢而造,以靜態水景居多。水中多養魚和種植水生植物,成為引導人們駐足靜觀的景致。
為了維持湖、塘的水體與陸地有一定的面積比例,保證穩定的水岸線,防止陸地被淹或水岸坍塌而擴大水面,就必須建立駁岸與護坡,但一定要在堅持實用、經濟的前提下使其與周圍的環境相協調。
為了豐富岸邊景觀視線,增加水面層次,突出自然野趣,植物無疑是很好的選擇。在配置時,應考慮水面的鏡面作用,做到有遠有近、有疏有密,充分展示出水面的倒影效果和水體本身的美學效果。
為了突出不同的景觀效果,可以利用水體豐富的變化形式,通過堤、島、橋等把水面劃分為若干隔而不斷的水域; 也可以通過水體建亭、水中設橋、依水修榭等形成各具特色的親水景觀。
3.2 落水、跌水
因水勢高差會形成一些動態水景,如瀑布、溪流、漫水、山澗等。
在溪澗設計時,要采用聚散、曲折、掩映、鄰近、動與靜的手法,創造出忽聚忽散、忽
急忽緩、忽隱忽現的水形和水洗石而過的情景,再加之悅耳的水聲及參差的駁岸、豐富的植物等,對人們的視覺和聽覺造成較強的沖擊力,令人情趣盎然,心曠神怡。
瀑布主要由上游水流、落水口、瀑身、受水潭和下游泄水五部分組成,其水量越大越接近大自然,氣勢雄偉,因此在設計時落水口的水流量和落水高差的控制是關鍵性參數。瀑布多用循環水。
3.3 噴泉
常與水池、雕塑、廣場等同時設計,多設于建筑、廣場的軸線焦點或端點處,起裝飾和點綴園景的作用,但應安置于避風或風弱的環境中以保持水型。
隨著設計的不斷改造與創新,由以前的一般噴泉逐漸演變出時控噴泉、聲控噴泉和光控噴泉等,水型也在不斷地豐富與發展,豐富了人們的感官刺激,使其在視聽上收獲雙重美感。其基本形式主要有水幕型、直射型、向心型、編織型、旋轉型、半球型等。
四、園林水景應用可探索的方向
4.1 注重水文化,突出主題思想
水是生命之源,其屬性、形態、運動以及歷史都無不蘊涵著豐富的文化,通過對水文化的理解、認識、營造和弘揚,可以給人們提供環境優美宜人的休閑娛樂場所,帶來清新自然的浪漫氣息,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怡養人們的情趣和心境。如蘇州太湖之水涵蓄,有容乃大; 長江之水奔騰,一往無前;運河之水堅韌,源遠流長; 園林之水平靜,清可鑒人。
4.2 注重環保理念,應用非常規水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再加上對水資源的不合理開采和利用,已使很多地區出現不同程度的缺水。建議在水景設計時充分考慮非常規水的應用,如考慮對天然水的收集和利用,在坡度大方向一致的情況下,在整理地形時作一些局部起伏,使雨水在排除過程中就會匯集到地勢較低的地方,這樣就為水景的存在和運行保存了部分可利用的雨水。污水處理與利用的成功范例,如某市建成的活水公園,根據城市污水具有量大、供應不間斷、集中處理等特點,在設計水景時采取與污水處理工藝相結合的手法,以水環境和水污染治理為主題,將水流雕塑、戲水池和人工濕地塘用形象、藝術的形式與污水處理工藝相結合,集污水處理、凈化和再利用于一體,既達到了污水處理的目的,又形成了優美的園林景觀。
五、結束語
園林水景以它深厚的文化淵源和獨特的觀賞個性,在各個時代和類型園林中發揮著物質與精神享受到雙重作用,占據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表現形式多樣、靈活、巧于變化,易與周圍景物協調統一。隨著人們欣賞水平的提高和觀念的變化,對水景的要求不斷提高,要求其具有特定的內涵。不斷增加水景的藝術表現,由單純的觀賞型水景發展到“觀景與讀景并進。而園林水景的作用與功能的發揮和藝術表現是以合理的設計和深刻的內涵為基礎的,所以堅持在水景與環境協調、統一的基礎。賦予其特定的內涵,以恰當的形式表現其文化,增加水景對人的吸引力,體現人文關懷,是水景設計的發展趨勢。在設計水景時,不要忽略了水的功能性。在強調低碳、生態、環保的今天,生態系統的平衡有序是人們關注的重點,在園林景觀設計時盡可能多地設計一些水景,維持園林生態多樣性。在各個風格的園林中,水體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水景可以供人觀賞也帶給人藝術的美感,使人賞心悅目。解決水的利用問題,營造統一、美觀、和諧的水景觀,成為現代景觀設計師的當前任務。
參考文獻
[1] (明)計成.園冶注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8.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CJJ48-92公園設計規范 [S].1993.
[3] 郭珍.關于水資源稀缺的調查報告[R].湖南長沙:長沙民政學院,2011.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