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增長到底發生了什么變化,圖1顯示了戰后至 今美國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變化。圖的縱坐標表示變化率。與通常的算術坐標軸 不同,它是一條半對數坐標軸。因此,從2000年3000代表50%的增長,而從3000到4000 代表33.3%的增長。在圖表中,直線表示從1950年到1970年有著相同的增長率(忽略掉細 微的波動不計)。有一些個別的年份在代表總趨勢的直線上下波動,但是對于前二十年 中商品和服務的平均增長率來說,存在著很好的一致性。而從1980年到2000年間經濟的 實際增長率,同1950-1970年的直線增長趨勢存在不斷增大的偏移。如果1950-1970的經 濟增長趨勢不打折扣的持續增長下去的話,那么2000年的經濟將會比現在的實際情況高 20個百分點。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經濟增長的變緩。
圖中顯著的減緩趨勢是同一次技術的主要飛躍(所謂的新經濟)和不斷擴大的全球化(意 味著對第三世界的更大的剝削)相伴隨而發生的。計算機和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進步— —它們對辦公作業、財務管理等有著巨大的影響——并不能提供資本主義所需要的主要 刺激來維持它的高增長率。信息技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還趕不上統治著幾乎整個20世 紀經濟史的、以汽車為中心的公路運輸系統的發展對經濟長期的推動和刺激作用。
盡管趨勢在變緩,但是核心的資本主義國家仍從近幾十年的全球化的趨勢中獲得了巨 大的利益。對于第三世界國家來說,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這可以從下表中得到說明:
附圖
a表中的數值代表相應國家在相應的年限中人均年收入的中間值。中間值的意義就是半 數國家在該平均增長率以上,而半數在其之下。
b歐洲發達的工業經濟國家,加上美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c此處泛指所有的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和東歐及中亞的非共產主義國家。
數據來源:羅伯特·韋德(Robert.H.Wade),“全球化使世界收入分配更平等嗎?”(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發展研究所)。原始來源:威廉·伊斯特(William Easterly),“逝去的十年:解釋發展中國家的停滯(1980-1998)”,世界銀行打印稿,2000年1月http://www.worldbank.org/research/growth/padate.htm
這個表格突出了三點:(1)1980年后增長率的下滑在大多數工業化國家中是典型的現象 。(2)經濟快速增長的富裕國家對于初級產品的需求為脫離殖民統治的貧困國家的經濟 增長做出了貢獻。另外,貸款的流動以及刺激最初經濟增長的原始投資也起到了作用。 (3)然而,不平等的交換條件和低度發展始終伴隨著貧困國家。它們當中的許多國家不 得不采納北方強加的戰略:由跨國公司(這些企業尋求廉價的勞動力并由尋求新的貸款 市場的外資銀行資助)推動的制造業輸出的增長。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經濟盈余被富裕 國家掠取為利潤和債務償還。令人不快的貿易條件、對相同市場的日益加劇的競爭以及 中心國家經濟的滑坡,都導致第三世界的債務危機和經濟增長率出現了決定性的下滑。 很多貧困的國家甚至經歷了負增長。
第三世界國家(除極少數外)因此承受著二十年經濟增長率的嚴重下滑,很多國家滑落 到零增長以下。現在,伴隨著新一階段的全球經濟下滑,它們的情況由嚴重變成了危機 ,深陷經濟危機和歷史上最大的外債拖欠中的阿根廷就是一個見證。2000年,在《蕭條 經濟的復蘇》一書中,自由派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指出擾動金融和 威脅不發達國家的潛在問題并沒有一去不歸,而且1995年發生在墨西哥和1997—1998年 發生在亞洲的金融外債危機就像一部三步曲中的前兩幕。2001-2002年圍繞著阿根廷比 索的災難清晰地表明了第三幕的開始——但是這出戲的剩余部分將如何發展現在還不知 道。
過度投資的趨勢
在過去的九十年代的上半期,許多經濟學家指出,商業循環將重復過去的軌跡。信息 時代的“新經濟”是如此的有效,從而資本家可以根據更加確定的知識來做出更加理性 的決定。不過,馬克思指出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真正障礙正是資本自身”的論斷依然是 正確的。導致目前經濟滑坡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因就是投資的增長超過最終需求的增長。 在經濟景氣時期,為了滿足需求的活躍增長和增加市場占有率,迅速增長的產出導致過 度的生產能力。有時,需求的增長無法與預測合拍會導致企業產生過量無用的生產能力 和無法銷售的庫存。更進一步的投資被阻止,因為企業不愿在面對產生過量生產力(有 時也稱為資本倒置)時進行投資。
需要弄清楚的是,在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對于這種生產能力的過度擴張問題還沒有 一個真正的答案。因為資本總是持續遇到這樣一個問題:投資的主要障礙就是投資本身 。盡管投資會起到它的作用,但是它要受到最終產品的市場飽和度的限制。由競爭帶來 的推動力和每個大型企業對更大市場份額的追逐,最終將投資的有益貢獻變成了它的反 面。就這樣,過度的生產能力在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滑坡中扮演著特殊重要的角色。大 型企業在低迷時期為了保持它的利潤率寧愿降低產量而不愿降低產品的價格(正如正統 的經濟學理論所預期的那樣)。這就導致制造業中生產能力利用的長期下降。初步的數 據表明,2001年達到了1983年以來最低的生產量年利用水平。
正如以上所提到的,經濟下滑會自我增強,因為當企業面對巨大的過剩生產能力和庫 存的時候是極不愿意追加投資的。這種情況在今天的高技術產業中尤為明顯,最明顯的 是在電信業。2002年的《總統經濟報告》中提到:“一些領域,尤其是在信息和通信產 業部門,可能過高估計了‘新經濟’的潛力,因而過度地進行了生產投資。另外,經濟 的一切領域都為2000和2001年總的社會需求量的下滑程度而吃驚,從而不得不向下調整 它們期望的資本股市”。(該報告第40頁)
生產力的萬能藥
面對增長的下滑,經濟學家們通常把提高生產能力作為萬能藥。制造業通常被視為資 本主義經濟的引擎,因為它被認為是按照內在機制進行自我擴張活動的系統。以下是它 的假定運作方式:(1)技術上的進步和勞動密集度的增加產生了持續增長的勞動生產力 。(2)資本增加產生的盈余被用來降低價格和提高工資。(3)上述兩個因素中的任何一個 都會導致需求增加。(4)增加的需求會刺激追求利潤的資本進行擴張生產。
正統的學說就是這樣闡述的。然而,1980年到2000年間實際發生的一切和這些毫不相 符。圖2是制造業生產力指數(每小時的產出量)和工人每小時工資的對比表(按照價格調 整)。現在讓我們考慮一下從1980年以來的兩條曲線間不斷擴大的差距。價格并沒有降低,而且也沒有工資的增加來支持需求量的大幅增加。在每小時產量和實際每小時工資補償之間增大的差距源于工資收入的停滯,意味著從1980年以來所有增加的生產力帶來的收益幾乎全部被作為資本的盈余了。制造業部門既沒有降低價格,也沒有隨產量的增加而提高工人工資。這些因素(加上缺乏新的工作機會)并不能幫助提供有效需求的增 加。相反,倒是服務領域的就業持續增長,而大部分人從事的是眾所周知的低薪或者兼 職工作。
附圖
資料來源:美國勞工統計局:主要部門生產量和成本指數。由每小時制造量的變化和 每小時工資補償的變化計算而得。
如山的債務
債務是資本主義經濟正常(其實是必要)的組成部分。它在推動對外貿易、為季節性的 工業提供營運資金、為私人企業提供補充投資以及通過國家債務的形式來規范收入同支 出間的不平衡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舉例來說,大多數人沒有足夠的存款來購買新的 房屋、汽車或者新公寓中的家具,當信用機制建立起來以后,一些在房屋抵押、汽車或 信用卡貸款出現之前無法發生的經濟活動就產生了。當資本家借錢來建新的工廠或零售 店,或者醫院借錢來建新的分部時,經濟就會因為在建設過程中創造的新的工作機會和 后來對管理和維護人員的需求而得到發展。
從1945年到1980年,未償還債務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例保持著一個相當平穩的 狀態。政府債務(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花費)的減少,同企業、消費者和金融機 構債務的相應增加互相抵消。實際上,在1980年以前,相對快速的經濟增長越來越多地 依賴于私人債務(相對于公共債務來說)。這種債務會刺激消費者進行購買,刺激企業投 資來增加生產能力,同時也會推動投機活動。但是在1980年以后,未償還私人債務以一 個快得多的速度增長。換句話說,它變成了維持經濟增長的一個更加重要的因素。到20 00年為止,未償還私人債務達到了國內生產總值的2.25倍,而總的未償還債務(私人和 政府債務)接近國內生產總值的3倍。產業經濟現在完全依賴于如山的債務。依賴于債務 的生活產生了越來越多的債務需求。
對于債務依賴性的增加所帶來的明顯不利的一面在于,金融部門必須隨著總債務的增 長而保持一個不斷增加的比例。讓我們回頭再看看1980年這個經濟變化的關鍵點。從19 45年到1980年,金融債務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例增加了20個百分點。然后,在隨后的 二十年中,它增加了將近70個百分點。僅金融領域的總的未償還債務就幾乎達到了GDP 的90%,相當于超過35%的非政府未償還債務。企業(包括金融企業)債務并不是唯一的問 題。在消費者領域內增加的債務是使得當前經濟衰退相對緩和的主要原因之一。盡管數 十年來實際工資收入增加很少,失業率也在不斷增加,工人們還是追求保持他們的消費 水平。很難想象,這種趨勢會不間斷地長期持續下去。在九十年代,美國的家庭債務第 一次超過個人可支配收入,在一些其它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包括日本、德國和英國,債務 的比例更高。(《經濟學家》,2002年1月26日,22-23頁)。
賭場資本主義
如同上面所討論的,經濟服務部門是最大的投資和雇傭領域之一。另一個領域就是投 機(實際上,用另外的詞就是賭博)。資本主義經濟的金融部門不再局限于生產、就業和 投資的需要。從80年代起,它已經變成一個越來越自發的“造錢”機器。金融價值升降 的速度增加了個人投機者的風險。因為這些投機行為主要靠舉債經營。這里的風險是針 對于整個金融領域而言,因而也是針對整個經濟體而言的。
美國公司(包括金融機構)的迅速膨脹的債務,顯而易見是和其廣泛擴散和膨脹的投機 活動相聯系的。安然公司只是其中一個夸張的例子。其結果是金融結構變得越來越脆弱 。當經濟基礎削弱或者用來推遲結算日期的新的金融工具不能持續產生時,金融災難就 越來越容易發生。
誰也不知道它會將我們引向什么地方。最好的情況是,堆積起來的債務、脆弱的債務 結構會限制經濟競爭從周期性的低迷時期產生。最壞的情況是嚴重的金融崩潰,進一步 動搖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從這方面來說,關鍵是要理解,不僅美國經濟當前以生產不 足和無法維持的爆炸性債務為特征,而且從世界性經濟衰退來說,整個世界的經濟整體 都是如此。過剩的生產能力和金融不穩定在不斷全球化的經濟環境中幾乎成為一個普遍 的現象。倫敦的《經濟學家》雜志在2001年8月25日指出:“當前的全球經濟滑坡同半 個世紀以前是有區別的,經濟疲軟比以往的低迷時期所波及的范圍更加廣泛。例如,在 1991年的‘世界性衰退’中,美國經濟下滑,但因日本、德國和東亞的經濟持續增長幫 助緩和了世界需求不定帶來的沖擊,這次低迷并不十分嚴重,但它是自1930年以來最同 步的一次,因而潛存著最大的危機。近年來經濟已透過貿易和投資越來越緊密的結合在 一起……全球化的負面作用導致世界經濟的下滑,強化了起初不斷下降的需求。隨著美 國和日本投資的萎縮,這些國家大力削減它們從東亞國家的進口。而亞洲國家減弱的需 求反過來導致它們削減從美國、日本甚至歐洲的進口。美國(和全球)經濟的低迷時期延 長的機率顯著增大了”。(該刊第11-12頁)
同往常一樣,在世界經濟普遍危機的情況下,處在系統外圍的貧窮國家所受的傷害最 深。如同前面所指出的,不發達國家的人均經濟增長率在過去20年中處于停滯狀態(只 有極個別的情況例外),導致了越來越惡化的經濟問題。
視野
新自由主義堅持認為,自由市場經濟的建立(這意味著消除國家對市場的一切限制)將 最終使所有國家受益。傳統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公理認為,市場是一個規劃者,它的行為 主要反映于價格、生產和商品的銷售中。然而,對于盈余的利用同市場的規范機制并沒 有如此清楚的聯系。這一點在經濟停滯趨勢一直延續時變得更加明顯。當對商品生產和 服務的投資機會減少時(盡管新技術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越來越多的盈余投入到更大的 金融擴張中。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金融市場變得更加國際化。全球化資本在全球每一 個角落尋找利潤機會成為日常的規范。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支持全球化的加速,導致 水漲船高。對于那些不發達國家來說,采納核心國家的自由市場的意識形態更是這樣。 同所期望的不同,結果在大多數情況下導致的是經濟增長率的急劇下滑。
對于那些把將來的視野局限于資本主義界限的國家來說,所有這些將毫無疑問被視為 一副完全令人沮喪的畫面。新的自由體制下的全球化在很多方面意味著經濟停滯趨勢和 金融危機的全球化。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在任何地方都要面對未使用的生產能力和如山的 債務。在這個體系中,也沒有明確的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更糟糕的是,這些最新形式 危機的社會后果還沒來得及顯現。
然而,正是由于這些社會后果,給那些把將來的視野不僅僅局限于資本主義的國家帶 來了希望……通過斗爭選擇新的道路。我們不知道將來會帶來什么,也不知道需要多少 努力來達到人民統治的、滿足全世界人民需要的社會。然而,我們可以確信兩件事情: 沒有激進的階級斗爭,這個目標永遠無法實現;平等的、可持續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不 再是人類未來的一部分。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