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繪畫是畫家的勞動產物,是畫家利用圖形、構圖及其它美學方法所表達的概念及意思,這是繪畫本身的魅力所在。鄉土題材的繪畫創作,是中國近代繪畫的新興產物,它結合了鄉村人民最樸實的生活方式和鄉村獨特的風景來表達畫家的一種情懷,這種題材的繪畫歷經了引進、吸收及綜合變革,漸漸趨向成熟與理性,本文淺析了河套鄉土題材繪畫創作的精神和現代審美研究。
【關鍵詞】鄉土繪畫;創作精神;審美開拓
作者:石鑫
一、引言
當代繪畫內容所呈現的方式與傳統繪畫有著實質性的區別,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對繪畫作品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鄉土繪畫呈現的方式包括油畫,水彩畫等等,它們的繪畫語言方式也不盡相同,所以其代表作品所表達出來的繪畫精神,作品精神以及審美都是不同的,更多的鄉土題材繪畫都是真實深刻地描述了鄉村人物的特征和最真實的生活情景。
二、我國鄉土題材繪畫的變遷發展史
鄉土題材繪畫最早出現在尼德蘭,它是伴隨著鄉村城市化的發展而產生的,在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的對立轉化中,鄉土題材繪畫開始在內涵和表現手段上發生了不同的變化。美國畫家安德魯懷斯是20世紀著名的鄉土畫家,他一生都致力于對美國鄉土文化的發掘,他的繪畫融入了自己的記憶和豐富的想象。隨著中國改革開放,西方藝術逐漸被我國青年畫家所熟知,并且中西方藝術的交流與融合,對青年畫家的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許多青年畫家在當年的下鄉勞動中開啟了自己的藝術之路,比如羅中立,艾軒,高曉華等人物。其中,羅中立的代表作《父親》更是被人們所熟知。
(一)建國前期鄉土繪畫的現狀
我國近代以來開始了探索鄉土題材繪畫的文化精神內涵。建國前期,由于連年戰爭,多數農民背井離鄉,生活顛沛流離,這個時候的愛國藝術家結合我國社會的現實狀況,創作了大批刻畫當時農民形象的作品,比如王悅之的作品《棄民圖》,它描繪了當時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民族工業艱難發展,農民開始進入城市,形成無業流民。這幅畫作深刻表達了作者對流民的同情。
建國前期鄉土繪畫主要表達了對弱者的同情,對農民生活的不幸感到無助。作者希望借助畫作來喚醒對人們命運的感知。
(二)50到70年代大眾化的鄉土繪畫
這個時期,我國農村繪畫的特點是色調明快,色彩強烈,成為了一種傳播媒介,宣傳畫成為最主要的表現形式。人們能夠通俗易懂地明白畫作到底是在表達什么。這個時期的代表作有王式廓的《馬大爺》,羅工柳的《延安人》,他們的共同特點都是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體現出了新農民的自信幸福。
這一時期的鄉土繪畫,更多地體現了當時的政治影響,畫家借助作品表達了自己最真摯的思想情感。
(三)80到90年代個性化的鄉土繪畫
由于受文革思想的影響,很多畫家不再描繪農民的生活,而是開始描繪最真實的鄉村風貌。在改革開放城市化的進程中,很多畫家開始對以前鄉村生活進行回憶,其中代表作有王克舉的油畫《晌飯》。
(四)新世紀以來多元化的鄉土繪畫
21世紀城市突飛猛進的發展,讓鄉土繪畫開始了多元化的發展。這個時期的鄉村繪畫不再描繪簡單的農民生活,更多的是描繪了都市化下的農村生活。其中更多是以描繪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的生活為主題,真實反映了現在農民的普遍生活狀態。這個時期的鄉土繪畫既有對以前鄉村生活的美好回憶,也有對現在鄉村生活的刻畫。其中代表作為段正渠的《黃河傳說》。
三、河套鄉土繪畫的創作精神
繪畫是一種精神性極強的藝術,在創作中必須要體現出與物質世界若即若離的關系,以物質為基礎來進行升華,從而最貼近藝術的本質。中國繪畫的以畫寫意、用色構圖、造型題材等許多方面都對鄉土題材繪畫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通過畫面內容來表達作者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中國繪畫具有平面性、裝飾性和意象性。其中鄉土題材的繪畫更能表現意象性這一特點。意代表對象的精神或氣韻,投入作者的精神賦予物象某種意義。中國鄉土繪畫藝術流派眾多,名師輩出,技法風格層出不窮,作品結合氣韻的表現,情趣寄寓使得精神性在作品中也體現得非常到位,
真正鄉土繪畫革命是以工業科技及城市化的發展為背景的,優雅寧靜的鄉村生活,農民的生活方式,被一一破壞,從而使得鄉土繪畫也具有了照相機的記錄功能。在記錄鄉土生活的同時創作者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情感。借以表達自己的主觀想法,他們的創作精神體現了當時社會的文化背景和自己的主觀情感。
無論哪個時期的鄉土題材的繪畫作品,作品主旨皆反映了當下社會的發展狀況和畫家的創作情感。
不同時期的繪畫都表現了某種特有的精神,這種精神不是技巧,語言,思想,風格等所能表達出來的,它們近似于靈魂。作品內容都是創作者信仰和靈魂的體現。
河套鄉土文化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以當地農耕文化為基礎的河套鄉土繪畫精神具有典型的表達色彩,把中國繪畫的情趣寄寓和以畫寫意這兩種方式表現得淋漓盡致。畫家在堅守現實主義美學精神的同時,借助自己的立場觀點,思想感情和審美情趣來進行藝術構思和藝術傳達,彰顯了新時期的審美訴求與精神開拓。通過對鄉土文化的體驗與感知,深入生活、體驗生活,了解他們的情感,將其融合在一起加以創作。
新時期的河套鄉土題材美術以張建國、李桂祥、孫慶忠等畫家為主要代表,這些生長于此或工作于此的畫家的創作大多是從當地的勞動人民形象中尋找質樸的創作原型和生命意識中探索展開的,從不同視角對當下傳統元素、現實生活和民俗風情進行深入觀察和思考,作品表現出對美好生活的歌頌與追求,勾勒出多元文化背景下當代河套藝術家的精神風貌與審美情懷。這些代表畫家首先通過對這些特有的民俗民間風情的關注以及對其發展成就與存在問題的考察,在寫生中直接進行本土風俗元素的轉換成為他們在作品中寄托各自歷史情思時的首要選擇。其次,他們在堅守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同時對現實主義精神延續及為推動民族藝術的變革與突破所做的思考,體現了本地域民族藝術家的主體需求與價值取向,河套鄉土題材繪畫的當代性便由此而展開。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