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進行科學方法的顯化教育是近年來科學方法教育的重要取向。本文主要探討物理科學方法的顯化教育。
《湖南中學物理》(月刊)創刊于1987年,是由湖南師范大學、湖南省物理學會聯合主辦。始終堅持為中學物理教育服務的辦刊宗旨,融科學性、知識性、前導性、實用性于一體,以悠久的歷史、上乘的質量、強大的陣容、誠信的品格在全國基礎教育界享有盛譽,成為中學物理教育的知名期刊。
在中學物理教學中有意識地加強科學方法的顯化教育,逐漸得到越來越多的物理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在中學進行科學方法教育,是實現學生增長知識、發展能力、提高素質的一個有效途徑。應把科學方法的顯化教育作為物理教學的重要目標和內容,牢牢把握住科學方法這條主線組織教學,以科學方法教育引領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教學,使學生不但掌握了物理知識,而且學會了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解決問題,從而逐漸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但就目前來看,對在物理教學中如何落實科學方法顯化教育這一問題的探討尚且不多,特別是實證方面的研究鮮有見到。本研究在科學方法顯化教育指引下,結合初中物理力學部分的內容,開展了教學實踐,得到一些研究結論,以期為科學方法教育提供有益的啟示。
一、科學方法顯化教育實踐的研究設計
1.研究方法
將同一物理概念或規律編寫成兩套不同的教案并在兩個平行班分別實施教學。對照班按照教材的處理方式教學,實驗班則將對應的科學方法顯化并在教學中重點突出該科學方法邏輯含義。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邀請了五位初二年級物理教師和從對照班和實驗班各選出的五位同學全程聽課,課后分別對他們進行訪談。
2.研究對象
北京市海淀區北方交通大學附屬中學隨機分配的兩個普通平行班作為合作對象:初二(1)班作為實驗班,初二(11)班作為對照班。這兩個班都由筆者進行教學。
3.研究素材
北京市海淀區北方交通大學附屬中學初二年級使用的教材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紀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8年級上冊)。力學重點物理概念有:質量、密度、速度、勻速直線運動等,在此不一一敘述。所用的主要科學方法,如比值定義法、實驗歸納法、控制變量法等。教學中,盡量本著“以點帶面”的原則來進行教學。
4.研究思路
從學生心理特點來說,初中學生思維規律的一個特點是處在由形象思維轉向抽象思維的過程,是思維發展的轉型期。第二個特點是以定向思維為主要形式。學生的這個思維規律的特點決定了初中學生學習物理的認知活動特點是從經驗型概念到科學概念的轉變?;谝陨蟽牲c原因,筆者在科學方法顯化教育實施過程中,調整了教材中科學知識的教學順序,先講《第三章物質的簡單運動》,對比值定義法進行教學,為《密度》這節課做了鋪墊。
二、科學方法顯化教育實踐的實施過程
(一)編寫“案例”
1.密度——比值定義法
比值定義法就是用兩個或多個物理量的比值來定義一個新的物理量的方法。在初中力學部分的內容如密度、速度、壓強、功率等概念的引入都使用了比值定義的方法。
《密度》教學設計是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導揭示比值定義法的本質,再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和相關計算分析以及對恒量的解釋最終引入密度的概念。
2.功——乘積定義法
乘積定義法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理量的乘積來定義一個新的物理量的方法,乘積定義法的本質是一種數學累積的思想。在初中力學部分的內容如功、杠桿平衡條件、動能、重力勢能等概念的引入都使用了乘積定義的方法。用這種方法定義的物理量與定義式中出現的其他物理量有關系,它受這幾個物理量的影響,會隨這幾個量的變化而變化。以功為例,功是力的作用效果對空間的積累,所以它的大小由力和距離共同決定。
3.阿基米德原理——實驗歸納法
所謂實驗歸納法是在對物理現象和過程進行大量的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對取得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概括和歸納,從中找出有關物理量之間的內在聯系,得出結論或建立假說,再通過觀察和實驗進一步驗證。這樣就可建立與發現物理規律。是從個別推出一般的過程。
《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學設計是將教材所提供的演示實驗加以改進,只用一個步驟就可以定量的演示出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排開的液體所受重力的關系,這樣既使演示實驗的結果更加一目了然又符合初中學生的物理認知水平。
4.液體內部壓強規律——演繹推理
所謂演繹推理法就是指人們以已知的客觀規律為依據,推知未知規律的方法。是由一般推出個別的過程。
《液體內部壓強規律》的教學設計是采取先通過例題進行壓強計算而推導出液體壓強公式的方法,再將液體中想象出“液柱模型”具體化,然后可以按照教材,引導學生一步步討論如何計算出液柱的體積、質量、液柱重、對底面的壓力、底面受到的壓強,每步的計算結果同時用字母表示出來,最后得出計算液體壓強的公式。
(二)實施“案例”
《密度》教學設計是從問題“木頭一定比鋁輕嗎?”引發學生思考與討論,為了使學生更好理解,先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導揭示比值定義法的本質。接著教師再追問:“如果木頭和鋁的質量和體積都不相同時,如何比較誰更輕”,學生能順理成章地說出用質量與體積做比后再比較。教師引導學生得出不論是質量與體積做比還是體積與質量做比,只要比較時選取了相同的標準,都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接著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和相關計算分析討論出不同物質質量和體積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相同物質質量和體積的比值總是相同的——是個恒量;教師解釋“恒量”的意思是說這個比值是個定值。不論組成這種物質不同物體形狀與體積如何不同,但是最終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一樣的,它能夠反映這種物質本身的一種特性,從而引入了密度的概念。
(三)訪談分析
通過對教師的訪談發現,科學方法教育得到了教師們的共識,并且很渴望對科學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被訪談老師都認為在初中階段將科學方法顯化是有必要的。掌握科學方法是獲取物理知識的重要途徑,學生只有掌握科學方法,才能更快捷地獲取物理知識。
三、科學方法顯化教育實踐的研究結論
基于科學方法的教學實踐,以及對教師和學生的訪談,通過分析研究,得到如下的結論。
第一,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該將科學方法教育的內容加以確定。第二,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科學方法教育的方式應該采取顯性的教育方式。第三,在進行科學方法顯性教育時,要把握住科學方法的本質。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