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網絡在當下的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論述了多媒體網絡在政治教學中價值和意義,以及在網絡環境下政治教學的設計原則和應注意的問題。
《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電子版)》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于2002年創刊,由教育部主管、清華大學主辦、清華同方光盤電子出版社出版的中央級期刊。國內統一刊號為CN 11-9321/G,國際刊號為ISSN 1673-2499,是國內最早以多媒體形式發表中小學教學改革前沿成果的學術期刊群。初創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2005年更名為《中國多媒體教學學報(電子版)》,2012年更名為《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電子版)》。
多媒體網絡是指由教師機、學生機、服務器和控制臺聯網而成的個人計算機系統,可以實現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點對點、點對面的通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可以向每臺學生機傳送教學信息之外,還可以通過教師機觀察每一臺學生機屏幕信息,以達到對教學的反饋和監控;學生可利用教師設計的教學軟件自主學習,學習中的問題可通過網絡向教師或同學提問,并進行網絡對話。
政治教學強調情境與分析,提倡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因此,把具有網絡功能的多媒體計算機引入政治課堂,對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創新思維、培養互助品格、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方面都能起到較好作用。
1、網絡教學的優勢
1.1.收集多媒體資料信息
教師在準備教案時,需要大量的資料及信息源,在傳統的教學中,這種資料主要是通過書本、圖片和錄像等這些有限的手段向學生傳輸信息,這樣的消息來源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靈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隨著電腦科技的普及,教師將可以通過電腦從網絡中得到文字、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甚至三維虛擬現實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課件制作,使教學內容更豐富,教學方法更加多樣、更加靈活。
1.2.全面優化課堂教學
通過精心準備,運用了大量的先進手段,教師創作出嚴謹而豐富的電子課件,其目的就是將它應用于教學。教學中,教師不必像以前那樣,攜帶掛圖、模型等繁瑣的教具,而是借助電腦、投影儀、觸摸屏、電子白板等先進的電腦多媒體工具向學生展示圖、文、聲、像相結合的電子課件,而這令人興奮的一切精彩內容,僅僅通過一根網線,就能夠把完成的課件從教學資料中心直接讀取并傳輸到課堂。
1.3.高效輕松的復習方式
政治的許多內容都是需要反復理解和記憶的,學生可以通過終端與網絡中心連接,將課堂上講解的多媒體課件再次從教學資料中心的服務器中讀取,對不理解的環節可以反復觀看,并且可以觀看其他教師的教學內容,這不僅大幅度降低了教師的工作強度,而且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網絡下的政治教學設計
2.1.原則
2.1.1.強調情景的作用:生動、形象的畫面可以吸引學生的不隨意注意;問題情景或展示所學知識的應用價值等可以激發并維持學生的有意注意。
2.1.2.強調學生為中心: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探究知識,體現出學生的首創精神;讓學生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
2.1.3.強調交流與協作:學生們在教師組織和引導下,一起討論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學習群體并成為其中的一員。在這樣的群體中,共同對學習內容考察、協商、辯論,這樣,學習者群體(包括教師和每位學生)的思維和智慧就可以被整個群體所共享。
2.1.4.強調反省與監測: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策略,更應重視學生的自我反省調整的策略,尤其是在運用多媒體網這樣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時,更應如此。一方面指導學生進行信息加工的策略,另一方面還要培養學生學習和鍛煉自己的自我監控能力。
2.2.教學過程
2.2.1流程
情景導入:采用問題情景或動畫情景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增加學生對學習目標的注意和興趣,引發他們積極利于提供的學習材料和教師準備好的課件進行自主探究學習。
網上交流:組織、調動學生學生將各自學習的結果帶入網絡交流,進行互動、協作式地學習。
歸納小結:歸納總結,適當評價 理解原理,得出結論。
反饋評講:教師為學生提供檢測題,并對有共性的問題作適當的評講 自檢自測,達到技能與知識的雙提高。
例如在學習相關“改革開放”內容時,首先在屏幕上演示關于改革開放前中國國情的資料圖片,再演示關于改革開放后中國發生巨大變化的資料圖片,讓學生進入學習的情景,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然后,將學生將所得的結論在網上利用語言和文字進行交流,教師將發言學生的學習結果轉換到大屏幕上,并進行歸納小結,使學生對這部分知識進行內化。最后,教師給出預先準備的檢測題,供學生自檢自測,并對其中共性的問題,作適當的講解。這種感性和理性相結合的方法,即讓學生把枯燥的道理通過感性的認識扎實地銘記于心,又觸發了他們積極思維的興趣和能力,對提高學習效率是大有裨益的。
2.2.2.應注意的問題
(1)教師提供給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材料應注意學生的原有知識結構(如提供先行組織者)、新材料的內在邏輯性和知識難度的層次性,以利于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的學習。
(2)教師對學生進行的網上交流應精心組織,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盡可能讓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并作適當的點評、導拔和鼓勵。決不能由教師包辦代替,取代學生的交流和思辨。
(3)在歸納小結時,教師應進一步引導學生理清兩種體系:一是新知識的含義及內在聯系;另一是新舊知識之間的對比或聯系,這樣有利于學生對新學知識的內化。
(4)教師提供的供學生自檢自測的檢測題應盡可能是檢測學生理解性的,而不只是簡單記憶的試題。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