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研究3篇
第一篇
一、給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引導
教學實踐中,筆者始終堅持切合實際、運用實例,精心設計活動,力求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閱讀方法,在閱讀實踐中通過主觀努力解決問題。例如,教學《故鄉》一文時,筆者緊緊扣住中年閏土稱“迅哥兒”為“老爺”這一點,幫助學生體會人物心理,分析中年閏土和少年閏土的巨大變化,讓學生在閱讀品味中理解作者筆下的閏土和“迅哥兒”,并設計了一個完整的閱讀感悟和語感培養的過程。當然,學生想要真正讀懂上面這段文字的內涵并不容易。僅就閏土而言,他的變化,特別是對自己身份認識的變化(少年閏土是沒有什么身份概念的),就有許多值得我們深入揣摩、細細咀嚼之處。為此,筆者要求學生多品讀、多比較、多揣摩,特別注重引導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體會、揣摩文字背后的內容,如中年閏土見到中年“迅哥兒”時的復雜心情,為什么閏土的表現大大出乎“迅哥兒”的意料等。最終,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深度超出了筆者的預期。從這類作品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深深地感到,閱讀教學中,教師科學的方法引導對學生語感的培養和提升極為重要。因此,我們要努力提升自身的閱讀素養,不斷地研究教材、研究學生。
二、增加學生的閱讀量
閱讀是一項熟能生巧,同時實踐性很強的技能。要想培養學生的閱讀語感,進而提升他們的閱讀素養,僅僅帶著學生閱讀課本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要科學地幫助學生提升閱讀量,增加閱讀體驗,逐步優化語感,最終形成良好的閱讀素養。一般而言,學生閱讀量的提升應該包括課內內容的反復閱讀和課外閱讀面的拓展兩個方面。作為教師,我們要能對課內外閱讀內容進行有效的遴選、整合,形成課內外閱讀內容的互動。例如,筆者在教學《為你打開一扇門》這篇課文時,就用了整整一節課時間,結合文中特別有意義的內容,對學生進行閱讀引導,從這扇門之于他們的人生意義,到文本中的內容為我們提供的閱讀方向指引,再到開列一張包括四種文學體裁的閱讀書目,同時給予一些規律性的閱讀指導,讓學生產生閱讀文學作品的興趣。從實踐情況看,這樣的設計安排對促進學生閱讀量的增加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學實踐中,筆者深切地體會到,有了課內課外的結合閱讀,再加上不同形式的反復閱讀,自然就會有閱讀量的提升;而用心整合課內課外的內容,形成閱讀思維的聚焦或發散,自然就會有閱讀質量的提高。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既要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課內內容,也要善于引導他們將閱讀視野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并將課內閱讀能力提升的途徑、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實踐中,從而獲得量和質同步提升的效果。當然,我們在充分認識閱讀量對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意義的同時,也要幫助學生科學地精選課外讀物,指導他們進行課外閱讀,并及時檢查他們的課外閱讀情況,甚至可以開設專門的閱讀指導課。這些,都是有效提升學生閱讀素養的好方法。
三、結語
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感,而語感的形成和發展必須通過學生自身的閱讀實踐得以實現。因為,閱讀能力的提升必須經過反復的閱讀實踐,而當這種能力達到很高的境界時,就會質變為我們通常所說的“素養”。總之,只有切實重視學生閱讀實踐的閱讀課,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閱讀課;也只有真正的閱讀課,才能讓我們的學生獲得閱讀語感,提升語文素養。
作者:趙懷巧 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文通中學
第二篇
一、閱讀是學生需要掌握的一項技能
1.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在中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閱讀教學的前提是盡量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現在多媒體教學,網上教學日趨普及,教師完全可以使用好教師配備的多媒體進行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現在許多的電視節目,如:《頭腦風暴》《最強大腦》的節目受到孩子們的喜歡,關鍵就是其形式的多樣性,內容的趣味性。讓這個教學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滿足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需求,授課的內容能夠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產生共鳴,才能產生興趣,才能會有去認知的內驅力。只要激發出學生的閱讀興趣,便能獲得較好的語文閱讀教學成效。除此之外,中學教師可以經常組織一些有趣的、精彩的游戲活動,比如成語解釋大賽、我愛記古詩等受學生喜愛和歡迎的游戲,例如,讓學生背誦一些經典的詩詞,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能夠吸引學生學習語文閱讀的目光。與此同時,教師要清楚地知道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他們現在所處的不同的學習程度,給予合適的閱讀教學,爭取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對于學習步伐不一致的學生給出適合他們的學習任務,而對于文本的知識也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去授課,讓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都可以參與其中,使得他們的閱讀技能得到較好的提升,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成就和喜悅。
2.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活動
在學習閱讀的開始時期,教師要指導學生展開閱讀活動,去實現自己閱讀技能的提升。“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當前的這個學習階段,閱讀是一個人體會這個世界的基本方式,也是取得有效知識的重要手段。從閱讀的程序考慮而言,閱讀的簡單過程就是先認識,然后再把握,最后是獲得。我們都知道,認識是閱讀的前提,逐步走向獲得知識的道路。例如,五柳先生陶淵明就在他的書中說出了閱讀的內涵:“好讀書,不求甚解。”說的就是在閱讀文本的時候先要飛快地讀一遍,了解關鍵的內容即可,而且閱讀文本的時候要細心,才能夠從中有所得。簡單而言,對于一篇文本要通讀全文,了解文本的大致意思,再細心地品讀,研究其中一些有趣的句子,然后仔細探討,最后把握全文。如果不關注整體性的閱讀,那么就不能夠很好地了解文本的內涵與作者先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此同時,設計學生的閱讀計劃,能夠在學生之間形成一種不錯的閱讀環境,而且學生互相溝通自己對于閱讀的看法,與別人討論閱讀成果,也能夠激發其他學生的閱讀熱情,閱讀計劃與其操作還給學生讀書意識的培養帶來積極影響,形成高效的閱讀習慣,可以獲得比較好的讀書成效。
二、結語
閱讀是一種思想意識上的交流,從根本上而言,它是讀者與文章之間聯系的橋梁。在現實中,閱讀是處在一個很大的環境里,也是語文教學活動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要增強中學語文課堂的閱讀教學,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作者:羅玉明 單位:重慶市江津田家炳中學
第三篇
1如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咨詢與心理輔導都是學生有意識地主動到心理咨詢教師那里尋求心理幫助。而心理健康滲透教育則不同,它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有意識地通過挖掘課程內的心理健康資源對學生進行的滲透教育。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師在閱讀教學活動中積極、有意識地利用或挖掘初中語文課文中蘊含的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對學生積極、健康情感的養成,自我人格的健全,社會適應能力的形成等各方面進行潛移默化的滲透感染,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從而提高語文閱讀的教學效果。
1.1在感性朗讀中進行滲透
朗讀是一種再現語言表情達意的藝術。斯米爾諾夫曾說過,朗讀占著我們工作生活的大部分。學生朗讀得越好,就能懂得越好并能受到感染。在朗讀過程中,學生一遍遍有感情地讀,便是在與課文及其作者進行一次次的對話,這樣他們才有可能慢慢地深入作品所構建的世界,與課文內容發生精神撞擊,彼此達到交融、共鳴,從而使學生向真、向善、向美,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質、人格魅力,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以便提高閱讀課堂的有效性。
1.2在教學李白《將進酒》時
筆者這么指導學生的朗讀:第一,首先讓學生自由朗讀。然后挑出朗讀好的學生范讀,其它學生邊聽邊找出表現李白狂放的詩句,體會如何處理。第二,教師范讀,再具體作指導。如開頭句要讀得從容、親切。前兩聯說人生,境界非常闊大,要讀得很有聲勢,有慷慨生悲的韻味。第三,學生體驗朗讀。第四,再次齊讀課文,要讀出詩人的狂放不羈,讀出詩人的豪放飄逸。學生在指導后,越讀越起勁。尤其是詩歌的首聯“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連平時較內向的同學也能讀得像模像樣。問他有什么感受,他說:“這兩句詩讓我們感受到黃河水洶涌澎湃、一瀉千里的氣勢,和詩人對光陰似箭,是非成敗的感嘆,尤其是詩句所體現出來的這種壯麗、奔放,更讓我們有一種熱血沸騰的感覺。”優美的文學作品往往也是作者心靈情感的再現,學生能體會到這點,說明他的內心已經與李白的樂觀、豪放達成共識了。
2結語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這種感性朗讀最能體現出語言文字強烈而豐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能夠和風細雨式地感染學生的審美情趣,激起學生對美的追求,從而對朗讀產生興趣,以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作者:張麗琴
本文html鏈接: http://m.cssfps.cn/qkh/54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