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作文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增強作文意識
長期以來,作文教學中存在費時較長、效果較差等問題,一些語文教師對作文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對學生的作文訓練太過隨意,導致學生對作文不夠重視,甚至是忽視,認為作文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收效很慢,所以平時的作文訓練就不積極參加,只在考試時應急拼湊。其實,一些優秀的語文教師會發現在作文教學中,啟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十分重要,有了興趣學生才會動筆,才會產生靈感,久而久之,作文練習就成了無壓力下的自覺行為。語文教師要提高作文教學的意識,充分認識到作文訓練是語文教學中不能缺少的部分,同時也是體現學生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途徑,所以語文教師要有很強的責任感與意識。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培養學生的寫作欲望,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是作文訓練的重要目標。語文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啟發學生對作文產生興趣,克服學生害怕作文的心理,使他們實現由“不愿寫”轉向“很想寫”。我們語文教師要端正學生寫作的思想態度,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給他們多一點希望。
二、引導學生學會觀察
“霧里看花,云中觀月”,作文教學看似無章可循、無法入手。學生作文也時常常感到無話可說、無情可表、無理可述,缺乏寫作素材,沒有寫作技巧,沒有真情實感。對此,教師要對學生的生活情況、思想特點、寫作能力與水平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要精心構思作文題目。好的題目能讓學生感到新鮮,只要符合學生實際,足夠標新立異,就能調動和啟發他們的寫作熱情。教師要培養學生自覺體驗生活的意識,認真觀察的習慣。脫離實際生活的寫作是無源之水,脫離學生生活的作文題目就像緣木求魚,因此作文題目一定要來源于學生的身邊,否則他們會覺得生澀,無情可表。
(一)要培養和啟發學生發現美的意識
要想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就要培養他們善于觀察和分析的眼睛。“從花看世界,從鳥看天空”,學生要學會用自己的眼睛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這里有父母的呵護、同學的問候、教師的關愛,一絲一縷中都包含著濃濃深情。每位學生若僅憑借自己的直接經驗,對社會的認知總是有限的,因此必須要學會多積累收集間接的經驗。而獲得間接經驗的最有效方法便是閱讀。閱讀是學生寫作的基礎,是獲取作文范例的一個重要途徑。朱自清在《背影》中道出了濃濃的父愛,魯迅在《一件小事》中發現車夫崇高的思想品德,冰心在《繁星》《春水》中感受到了愛的淡淡溫馨。“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前人在寫作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讀書是發現、吸收、積累、醞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思想感情、素材佳句、感受以及語言的運用方法都在不知不覺中儲備了起來。教師要啟發學生從身邊的生活中去發現美、認知美,從花的芳香、草的鮮綠中感知自然,從陽光明媚中感受到生活的快樂。這樣學生在作文時,一旦需要,這些在腦海里的儲備就會自然地涌現出來。
(二)啟發學生勤思考、勤動筆
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的精神正直,心地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教師要讓學生在生活學習中認識到美,養成良好的習慣。寫作需要反復練習,語言的運用達不到一定的熟練程度,是很難寫好作文的。寫作更是一種創新的體現,必須要在反復練習中體味、揣摩,才能找到其中的規律。學生要養成勤于動筆的習慣,做到滴水穿石,熟能生巧,作文能力就是在這不斷的練習中提高的。
三、教會學生初期模仿,后期敢于創新
在寫作初期,教師要教會學生模仿練習,像寫作《我熟悉的人》就可以換個角度寫,把題目改為《你看看他是誰?》;寫《我的媽媽》不如改寫成《和媽媽說說心里話》《媽媽,您理解我嗎?》等。寫作貴在創新,要做到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學生要學會在作文中標新立異,推陳出新。“文章當出機杼,成一家風格,不可雷同于人。”要想有所成就,就需在創新中打破舊框框、老模式,運用新思維認識現實生活,認識生命的真實價值和人文精神之美。
作者:吳春喜 單位:河北省青龍縣安子嶺總校
本文html鏈接: http://m.cssfps.cn/qkh/55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