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心理安全教育探討
一、幼兒心理安全教育的意義和必要性
《綱要》中規定:“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而幼兒的健康是全方位、可持續的身心健康,與此同時,幼兒心理安全需求是其身心健康發展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安全是人追求的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此外,根據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幼兒的心理安全需求出現在嬰兒期,這一階段屬于信任與不信任的心理沖突期,如果父母和嬰兒之間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既滿足嬰兒的身體需求,也滿足嬰兒的心理安全需求,那么,這將對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一)幼兒心理安全教育的意義
好奇心強是幼兒的天性,幼兒對周圍的環境充滿了探索欲望。這種環境既包括客觀的物質環境,也包括主觀的精神環境,如幼兒園中的主要人際關系———師幼關系和同伴關系。以幼兒探索客觀環境為例,國外研究者沃克和吉布森曾進行了一項實驗———“視覺懸崖”實驗,后來被認為是發展心理學的經典實驗之一。研究者制作了平坦的棋盤式圖案,用不同的圖案構造以造成“視覺懸崖”錯覺,并在圖案的上方覆蓋玻璃板。將2~3個月大的嬰兒腹部向下放在“視覺懸崖”的一邊,發現嬰兒的心跳速度會減慢;當把6個月大的嬰兒放在玻璃板上,讓其母親在另一邊召喚嬰兒時,發現嬰兒會毫不猶豫地爬過沒有深度錯覺的一邊,但卻不愿意爬過看起來具有懸崖特點的另一邊,縱使母親在對面怎么呼喚也無濟于事。這個實驗在一定程度說明了,幼兒在嬰兒階段時已經具有心理安全需求的動機,如果沒有抓住幼兒心理安全教育的時機,導致幼兒缺乏心理安全感,這將不利于幼兒內在探索興趣的發展。
(二)幼兒心理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人格結構理論和心理防御機制理論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組成,并依次漸進發展。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沖動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快樂是建立在心理安全滿足基礎之上的,弗洛伊德從人格的最低級階段就談論到了心理安全教育的意義。安娜•弗羅伊德在其父親的人格理論基礎之上,提出了心理防御機制理論,該理論認為人為了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會采取一定的防衛機制,如壓抑、否認等具體手段,這些都會對幼兒心理健康產生深刻的影響。安娜•弗羅伊德在具體的實施方面對幼兒心理安全教育提供了藍本。2.蒙臺梭利倡導的教育思想蒙臺梭利在其教育著作中這樣指出:教師要為兒童提供有準備的環境。有準備的環境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指充滿愛與快樂的心理環境;二是指經過教師組織與安排的物質環境,主要包括提供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符合幼兒發展興趣的、數量適當的材料和教具。在蒙氏教育中,特別注重營造一種充滿愛心和親情氛圍的、家庭式的心理環境。眾所周知,家是愛的港灣,是一個人情感的歸屬地。幼兒在這樣的氣氛中學習、生活,更利于其建立良好的心理安全感,發展真實的自我。
二、目前幼兒園隱性課程中存在的幼兒心理安全教育隱患
(一)部分幼兒教師職業品質不高
幼兒教師職業品質包括思想品德品質、基本文化素質、教育技能素質、個性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等等。但有些幼兒教師認為自己面對的是幼兒,因此降低了對自身的素質要求,表現出把幼兒教育事業作為謀生的職業追求;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幼兒教育理論知識的動力不足,自我發展能力弱;缺乏追求教育專業化的意志。由于部分幼兒教師缺乏應有的愛心和責任心,致使幼兒園虐童事件層出不窮,這將不利于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
(二)環境創設存在基礎性的方向錯位
目前,幼兒園無論是在班級環境創設上,還是對幼兒園的公共區域環境規劃方面,都存在著基礎性方向錯誤,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物質環境創設過分地以美為價值取向。環境是會說話的教育要素。教師根據幼兒對色彩的認知偏向,通過精心布置班級環境,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和興趣,強化其色彩刺激。但是,如果教師不顧及幼兒的年齡特征,一味地追求視覺上的刺激,在班級內裝飾過于花哨,那么環境將失去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以成人的觀念為價值取向。環境是需要教師和幼兒共同交互創設的,但在一些幼兒園中,仍存在著一切教育活動以幼兒教師為主導,完全忽視了幼兒主體性作用的現象。在環境創設中,幼兒只是被動的接受者,完全喪失了環境創設的主人公身份,因此,這樣的環境只會讓幼兒感到疏遠,產生焦慮,不利于其心理安全感的滿足。
(三)一日活動安排和銜接不合理
幼兒的學習和生活主要是在一日活動中進行的。有些幼兒園盲目地追求小學化,忽視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增加一些小學內容課程,減少幼兒戶外活動時間,給幼兒造成心理上的負擔,不利于幼兒心理健康發展。同時,部分幼兒園在制定一日活動安排時,忽視了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和實際情況,這樣往往會使幼兒表現出焦慮不安、恐懼等情緒。
(四)師幼關系和同伴關系存在不和諧因素
部分幼兒教師由于職業素質不高,容易對某些幼兒形成刻板印象。由于幼兒身心都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不能較好地理解“規則”和“秩序”,這給幼兒教師的管理與教學帶來了難度。此外,部分幼兒園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出現“小學化”趨勢,“成績”“幼升小指標”成為考核幼兒教師的重點,使得那些影響教師教學進度的幼兒就成了教師冷落的對象。這種不和諧的師幼關系嚴重地影響了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幼兒之間形成的同伴關系,能減少不利因素對幼兒社會化發展的影響,它在幼兒人格的形成和情緒情感的培養等諸多方面的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長期的幼兒教育實踐也表明,對于中途轉入到其他班集體的幼兒來說,他們需要一段時間來融入新的集體,無論生活還是學習,他們都處于被接受的階段,不容易從同伴那里獲得心理滿足感,往往會表現出攻擊他人、保持沉默等情緒特征。
三、充分發揮幼兒園隱性課程對幼兒心理安全教育作用的策略
(一)提高幼兒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
愛是行為的內在驅動力,幼兒教師只有熱愛幼兒教育事業,才能全心全意投入到幼兒教育工作中。同時,幼兒教師對幼兒的熱愛,是推動其無私地為幼兒服務,并能有所作為的內在精神動力。幼兒教師不僅要關注幼兒的生理成長需要,而且還要關注幼兒的心理成長需要。這就要求幼兒教師首先了解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善于運用幼兒教育規律,不斷提高自身專業化水平。
(二)提供真實的準生活環境和有準備的學習環境
蒙臺梭利認為外部環境對幼兒的心理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在蒙氏教育中,教師的職責是為幼兒提供一個有準備的環境。一方面,幼兒教師要為幼兒提供盡可能是真實的和可操作的活動材料。這樣既能使幼兒熟悉幼兒園環境,獲得心理安全感,也可以使幼兒通過基本的生活活動與練習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另一方面,教師要充分尊重幼兒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鼓勵幼兒主動參與到幼兒園環境的創設中,成為環境的主人。在瑞吉歐教育的基點中,環境是重要的教育元素,被稱為“第三位老師”。他們把包含著豐富教育信息和資源的環境作為教育的“內容”,以更好地促進幼兒學習。無論是幼兒園的物質環境還是精神環境都屬于幼兒園的隱形課程,都對幼兒心理安全教育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合理制定幼兒園一日生活的規章制度
幼兒園一日生活時間不宜劃分過細、過碎,要盡量減短各環節的轉換時間。如,大班幼兒喝牛奶的時間完全可以在自由活動中進行,沒有必要統一進行,這樣既可以避免因個別幼兒拖延而導致過渡環節時間長,也可以培養幼兒的自我紀律和自我管理意識。同時,一日生活安排要相對穩定,這樣有利于增強幼兒的時間觀念、秩序感和計劃性。如果安排過于混亂,容易使幼兒成為時間的“隨從”,迷失自我,容易焦慮,不利于其心理安全的滿足。但是,每個環節的具體時間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應該存在一定的靈活性。
(四)建立良性的師幼關系
建立良性的師幼關系是幼兒教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和諧的師幼關系能極大地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有利于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社會行為的發展。首先這要求教師要掌握豐富的心理學知識,并時時刻刻關注幼兒的心理動向,做幼兒的知心朋友;其次,要真正地愛幼兒,對幼兒要一視同仁,不能區別對待,讓幼兒真正體會到幼兒教師的博愛;另外,教師要合理地分配集體談話和個別談話的時間,既要促進每位幼兒的發展,又要尊重幼兒的個別差異,做幼兒心靈的工程師;最后,老師要善于借助家庭、社區的資源來建立和諧的師幼關系和幼兒之間的同伴關系。
作者:劉翠霞 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cssfps.cn/qkh/57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