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育現狀與發展
近年,高職教育無論是在規模上還是在數量上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是不少高職院校卻不能真正得到社會、學生、家長的認可,在招生中遇冷,普遍存在生源不足、報到率偏低的情況。這給發展中的高職教育當頭潑了一盆冷水,同時也讓滿懷信心的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一、職教歧視阻礙了職業教育的發展
在一些家長、學生的心目中,職業教育是“不入流”的教育,只有那些考不上本科院校的學生才會去報考高職院校。報考高職院校的學生也都是抱著無奈的想法選擇了高職,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都不高,社會對職業教育的歧視給職業教育也帶來了諸多不利因素。普遍來講,學生對工程類的職業有著認識上的偏差,認為從事該職業只有做一線工人一條出路,并且升職空間小,職業發展沒前途,不如到辦公室當白領。在人們的心目中,最體面的工作還是坐辦公室的、搞管理的,這些遠比在車間里當個技術工人要體面得多。職教歧視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會依然存在,但是高職院校不能以此為借口,把生源差等的原因全部歸結到職教歧視上。高職院校不能被動地去等待社會大環境的改變,而應該主動出擊,調研招生環節的問題,了解自身的優勢,尋求積極的轉變。
二、形成自己的專業特色
許多高職院校都存在辦學時間不長,專業特色不鮮明,自身定位不準等問題。有些院校在專業的設置上,只是盲目跟風,覺得哪個專業比較熱門就招哪個專業,并沒有充分考慮到自己的師資、實驗實訓場地等條件。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也沒做必要的調研,有的僅僅是照搬同專業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部分剛從中專學校升格而成的高職院校更是把原有的中專專業的課程稍加擴充,就形成了自己的人才培養方案。高職院校如何辦學?如何形成自己的專業特色?這些都需要高職院校去下功夫做功課。只有找準定位,在專業設置上不盲目求大求全,真正和行業企業及服務區域經濟相聯系,專業設置與變革符合社會需求,制訂真正適合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形成自己的專業特色,才能真正提升高職院校的吸引力。其實,高職辦學如果按照原來中專的思路來辦,肯定是走不通的。許多藝術類的中專和附中的學生,看中的還是未來的學習空間,家長和學生們想通過中專或附中的專業學習,在高考時能夠相對容易地考進理想的藝術類大學。因此,純藝術類的專業教學,是迎合了這一部分學生的需要的。而大部分高職學生通過專業的學習,主要還是為了就業,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因此,一些藝術類高職院校通過對演藝市場的調查,結合師資、學生的情況,開辦了一些如藝術市場營銷、實景演出、藝術教育和培訓等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專業,從而在高等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辦學的根本在于培養人才,只有在教育質量方面得到突破,才能有好的社會效應,從而形成良性循環,招到好的學生。只有提供優質的職業教育資源,從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出發,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注重構建適合職業教育培養規律的培養模式,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符合專業的實際需要,專業技能課的學習適合相應崗位的需要,才能讓學生通過高職期間的學習,真正學有所成,掌握相應的技能,具備工作崗位所需要的職業能力,畢業后能夠很容易地找到相應的工作崗位,就業時通過高職的學習經歷能提高短期收益。同時,我們不僅要重視學生短期的職業上的成功,更要使學生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職業能力,公共課的學習要為提升今后的學習空間打好基礎。
四、培養適合高職教育的師資隊伍
近年,各高職院校在招聘教師時,都非常重視教師的學歷,大多數都要求研究生學歷以上,而教師的實踐能力卻鮮被提及,這部分教師大都存在理論能力較好、動手實踐能力較差的現狀。與此同時,老教師由于沒有得到應有的培訓和知識更新,僅僅是在提高個人學歷層面做了很多努力,知識不斷老化。有的雖說有幾十年的教學經驗,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設備的更新,原來掌握的技能已不能適應現代崗位的需要。從國家戰略出發,提高高職教師素質,加大培訓力度,勢在必行。2011年11月,教育部、財政部下發《關于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的意見》,全面啟動職教師資隊伍建設重大項目,從此開啟了職教老師素質提升的大時代,國培、省培計劃都很快得到了落實。各藝術類高職院校也應加快師資培訓的步伐,抽調教師到相關高校、示范性職業院校和大中型企業,參加工學交替式的培訓活動,提高自身素質。教師到生產線上,技能大師到講臺上。職業教育的特點決定了教師只有具備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才能教出動手能力強的學生。例如:電視攝像、新聞采訪、電視編輯等專業的教師應該到一線單位進行頂崗實習,通過頂崗實習,真正熟悉相關工作崗位,才能得到真實鍛煉,從而在教學中更有針對性,示范性更強。同時,學校還要引進一批具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或高級工以上職業資格,在本行業享有較高聲譽、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特殊技能的“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到職業院校兼職任教。建成一支適合高職教育的師資隊伍,是我們努力的方向,還需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摸索和實踐。
五、加強實訓基地建設
近年,許多高職院校都建了新校區,僅從學校的辦學面積及硬件設施來看,條件都十分優越。但實驗實訓條件并不盡如人意,部分院校根本沒有實訓場地,有些院校實驗設施陳舊,早已被市場淘汰,教學環節中也沒有真正的頂崗實習。實訓基地作為學校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承擔著培養高水平技能人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提升職業素養教育的重要責任。實訓基地的建設是一個學校辦學條件的重要組成部分,打造特色專業,培養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必須有一流的實訓基地為支撐。這就要求學校具有一定規模的實踐教學場所,引進先進的教學設備,不但有先進的軟、硬件設備,還要有相應的輔助實訓系統。在校內建設可以作為工具庫為各專業提供共享資源的動檢室,可以給二維手繪制作的多個專業工作室提供網絡線拍設備及系統等。同時還可以建設產研型工作室,即利用學校的實訓場地和設備,以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為主要力量,對外承接項目,進行施工制作,開展社會服務及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等。允許教師選擇優秀學生作為助手參與,并與企業技術人員合作,以真實項目作為主要內容開展實踐教學。通過這些環節的實踐讓學生進行模擬項目訓練、生產實習等,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了解整個生產制作流程,具有實際操作能力,積累創作經驗。
六、更新辦學理念
更新辦學理念,需要高職教育的管理者改變以往關門辦學的做法,提高思想的開放度,學習國內外先進的管理經驗,重新審視對高職的統籌規劃、定位及認識尚不到位的地方,以及協調與相關行業或是企業在互動聯系上、實訓設備的經費投入上等方面存在的欠缺之處,同時還要探索適合高職教學特點的職稱評價體系,從而引導高職教育走“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堅持走產學研相結合之路,培養數以萬計的高技能人才”的方向。
七、了解就業市場需求
了解就業市場的需求,教學才更有目標和針對性,校企之間聯系緊密,實現無縫對接,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和求職的成功率,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應,這樣才能形成良性循環,學院的生源才有可能更好。
八、結束語
營造良好的職業教育環境,增強職教吸引力,還需要社會、教育管理部門、職業院校、企業來合力打造,以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突破口,真正有效地把職業教育轉化為就業前景明朗的平臺。而職業院校的教職工,更應該增強危機意識,面對職業教育的現狀,要勇于創新,勇于擔當;結合社會需求,謀求校企合作,整合專業設置,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形成特色品牌;調整組織機構,避免人浮于事,提高院校管理效率,提升招生的科學性和專業水準。
作者:余璐 單位:河南藝術職業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cssfps.cn/qkh/63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