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職教育的關系與銜接狀況探究
本文作者:李鳴 單位: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引言
教育部在《中國教育報》2011年9月25日發布的《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要修訂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目錄,做好專業設置的銜接,逐步編制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相銜接的專業教學標準,為技能型人才培養提供教學基本規范。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以下簡稱“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或“中高職教育”)是職業教育體系中兩個既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的不同階段和層次。中高職教育的銜接,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主要內涵之一,是技能型人才類型和層次結構科學化的必然要求,中高職教育的銜接既有必要、又有可能,不但是經濟社會人才類型和層次需要的要求,還是完善職教內部體系、拉動中職、推進高職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已成為影響我國職業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中高職教育的銜接已成為社會各界和職教戰線普遍關注的一個關鍵點、熱點問題。
一、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的關系
1.中高職教育在類型與層次上的異同。經過多年的爭論之后,終于搞清楚了這個問題,高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雖然都姓“高”,但卻是兩種類型的教育,而不是兩種不同層次的教育(不是“副高”和“正高”的關系)。與基礎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無論中職教育還是高職教育,它們都姓“職”,共同代表一種不可替代的教育類型,這是職教專家姜大源曾反復強調的。就類型來說,職業教育區別于普通教育的本質特征是其培養人才的規格及類型所強調的應用性和實踐型。中高職教育雖然同屬一個類型的教育,具有相同的規律和特點,但又是職業教育體系中兩個既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的不同階段和層次,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的關系是“類型中的層次”區別。中高職教育其本質區別是理論、知識和技能的“中”和“高”。中職和高職教育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在培養目標上既有一致性,又有層次上的差別;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高職是職業技術教育體系中的高層次。中職教育主要應解決經驗層面的技能,而高職教育要解決策略層面的技能,策略建立在經驗基礎上,是對經驗的系統化和結構化。伴隨著工作過程的復雜程度的增加,經驗層面技能不能解決的問題,依靠策略層面技能可以解決。
2.中高職教育在培養目標上的區別。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在生產、建設、服務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中職教育強調的是培養有一技之長的人才,其核心是強調培養實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在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工作的應用型、管理型和高技能型人才。高職教育的目標定位表現出高層次性,其核心是強調高素質、高層次、應用型、管理型、技能型人才,要求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從中職教育到高職教育,在培養目標上,有了層次上的實質性提升。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在培養目標、培養模式上既有一致性,又有層次上的差別。兩者相比,高職畢業生有更深更廣的專業理論知識,更新更高的技術水平,更廣泛的適應性以及更強的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
3.中高職教育在專業數量上的區別。中職學校為了適應產業結構的發展,開設了相當多的專業,總數已多達幾百種;高職教育屬于高教范疇,受辦學條件、師資設備等問題限制,加上發展時間不長,故高職院校的專業相對較少,總共不過幾十種專業。
4.中職教育為高職教育提供理想生源。多年以來,在高職院校的生源中,普通高中畢業生占大多數,中職“三校”畢業生占小部分,往屆和在職人員很少。來自普通高中的學生,由于他們一直接受高考的應試教育,所以進入高職院校后并無技能基礎。他們中有相當部分是高考的落敗者、失意者,對職業技術教育的選擇并非出自興趣和熱情,更多是無奈之舉。如果招生偏向中職教育的畢業生,他們具有較強的操作技能,通過設計并實施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方案,可以培養出具有更高技能的人才。就多數專業而言,中職畢業生是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的最佳“原材料”,是高職教育人才的“半成品”,中職畢業生應比普高畢業生更適合進入高職院校學習。
中職畢業生在已經具有相應的高中文化基礎和經過系統的專業培養、訓練之后,再經高職深造,是一種多出、快出、出好人才,利國、利民、利提高教育投資效益的高效途徑。高職院?,F在的生源主要依賴高中畢業生的事實,這種人才培養目標上橫向性連接顯然不如中高職教育的縱向銜接利于職業技能人才的培養和發展。所以中職畢業生是高職院校的理想生源,應該成為高職院校生源的主體。對一些技術技能性較強、學制要求較長、職業能力要求較高的專業,更應該擴大中職生源。
二、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銜接的若干問題
中高職教育作為同一類型的教育,其共性特點使得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的銜接既有必要、又有可能。如辦學目標的一致性、教學內容的聯系性、教學特點的同一性、教學對象的多樣性,這些是中高職教育銜接最內在的條件。中高職教育的銜接,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主要內涵之一,是技能型人才類型和層次結構科學化的必然要求,不但是經濟社會人才類型和層次需要的要求,還是完善職教內部體系、拉動中職、推進高職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舉措。
1.人才培養目標的銜接。國際上有一種較為公認的“職業帶”理論,它把社會的人才結構簡化為“技術工人———技術員———工程師”三個層次。中高職教育的辦學宗旨都是以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為主線,理論知識以實際夠用為原則,“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技能型人才。高職教育要求的資格證書(尤其是中職升高職的學生)應定位于高級。中高職教育的銜接,首先是培養的專業技術人才層次的銜接,即高層次專業人才要在同類教育培養的較低層次的基礎上培養。使高職教學在理論、知識與技能三條主線方面都比中職上一個臺階,使畢業生具有更高的職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2.專業上的銜接。中職院校所開設的專業不一定完全能在高職院校找到“接點”,這是正常的,不必勉強。因為有些職業崗位未必需要較高層次的人員,可能只需完成中職教育后即可上崗,比如服務類、操作類較強的專業(崗位),就不一定與高職教育接軌。
3.課程的銜接。中高職教育銜接的核心問題是課程的銜接,職業教育作為定向教育,專業理論和操作技能的銜接更為重要。現實存在的問題是:①文化基礎課教學內容和要求上存在著一定的脫節。中職畢業生升入高職院校,在專業課學習方面普遍較為適應,但學習文化基礎課(主要是數學和英語)就較困難,由此反映出中高職教育課程結構設計思想和原則的差異。中職教育長期以來,只重視與本專業就業有直接關系的課程,忽視學生基礎文化知識(主要是數學和英語)的學習,造成中職畢業整體文化素質不高,進入高職院校后往往跟不上學習進度。而高職教育則從高等教育的要求出發,文化基礎課以普通高中為參照系,使只有中職基礎的學生很難適應,要求其在有限時間內文化基礎知識達到普高畢業水平,困難較大。②專業理論課程存在重復。專業理論課程(包括專業基礎課)在中高職教育課程設置中均有較多的重復現象。為適應中職生就業和升學兩種目標,在中職教育的課程設置上可采用“寬基礎、活模塊”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既有一定的基礎理論,又有較強的職業能力??梢蚤_展學分制試驗,改進考試考核辦法,建立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相近專業學分互認機制。但在課程體系建設中,中職院校還是應按照自己的人才培養目標來構建,它和高職雖屬于同源教育,卻是不同層次的教育,切不可為了與高職“銜接”而丟掉自己的屬性。
4.技能上的銜接。由于中職(主要是技校)歸屬勞動部門,多年來,獲得了政府部門大量的投資,加之許多中職已有多年辦學經驗的積累,因此無論設備、師資、管理都比較強。相反,高職教育歸屬教育部門,多年來獲得的投資并不多,因此設備陳舊且數量不足,從而影響了專業技能實踐訓練水平,造成高職實踐技能水平并不高,甚至不如中職(主要是技校)的倒掛現象。
本文html鏈接: http://m.cssfps.cn/qkh/25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