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素養培育體系建構思路與實踐
本文作者:宋玉琳 作者單位:寧夏職業技術學院
職業素養教育是一種養成教育。教育應以生活做底子,它要通過不同方式潛移默化地融入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當中去。學校組織學生開展的主題活動,如:宿舍文化節,典型事跡報告會,征文比賽,青年志愿者活動,社團活動,勤工儉學,突出專業特色和職業特色的各類活動,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將愛崗敬業、職業道德與操守牢牢印在腦海里,對將來的社會使命與角色產生充分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同時拓展了社會交往,提高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意識和能力。[2]24
就業率是高職院校的生命線。決定高職學生就業質量的是職業素養的高低。“知書達禮”是社會對具有高素質人才的總稱。高職教育培養的是社會需要的一線人才,學生素質結構應包括具有綜合文化的共性素質和體現職業性、崗位性的專業素質兩個方面。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相處是對所有教育層次的大學生的素質要求。高職學生的專業素養是通過專業學習和訓練后所打造的專業方面的基本素養,它是高職學生的立身之本,是其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直接素養。也就是說,學生能否就業取決于所學專業和掌握專業技能的程度,在崗位上能否可持續發展則取決于綜合素質。如果學校培養的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當職業發生改變時,學生依然具備這些素質,不會因職業崗位的改變而茫然不知所措,而是能夠在變化了的環境中重新獲得新的職業技能和知識,去勝任新的工作崗位。那么,這所學校就會發展,就會成為名校。[3]
職業素養教育體系建立的途徑
(一)樹立職業素養與職業技能并重的教育理念
職業素養教育關系高職院校的辦學質量。馬克思主義認為: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統一的。高職院校都在積極探索、研究高職教育特點,“十一五”期間,在教學模式、課程設置、實踐教學、教材規劃、能力本位、創新意識、職業設置養成、就業指導等方面不斷提出新的見解、觀點,并積極實踐,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而社會輿論卻反映教育改革成效不大,畢業生職業素養缺失。實踐證明,職業技能提供了學生進入行業的機會,而職業素養提供了學生在企業中發展自我,實現更高人生價值的機會。對高職學生而言,職業素養的培養甚至比專業技能的培養更重要,這將使他們終身受益。因此,高職院校必須堅持素質與技能并重的指導思想。不僅僅是重視職業技能的培養,更要下大力氣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
(二)明確各個層面對職業素養教育的需求
職業素養教育要解決的就是從根本上回答“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這樣的人”的問題。明確各個層面對職業素養教育的需求是構建教育體系的理論基礎。高職學生從國家層面上應具備:以科學理論為指導的思想政治素質;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道德素質;較深厚的人文素質。從社會層面上應具備:團隊合作精神、溝通協調能力;敬業精神和責任感;再學習能力和發展潛力。從個人層面上應具有:良好的個人品質,健康體魄,不畏艱險的身體素質;樂觀向上,堅忍不拔的心里素質。
(三)提供實施職業素養教育的保障
職業素養教育的實施需要健全的保障體系。首要條件是成立黨委領導下的組織機構。這個機構宏觀規劃職業素養教育體系的建立,協調教務處、學生處、團委和各系部在培育人才過程中的相關事宜;其次是整合教學資源,建立專門的教學團隊,以企業用人的標準培養學生;第三,是建立職業素養教育培育基地。改革教學方法,創設環境,通過實訓活動使職業素養教學由單純知識理論傳授向素質能力培育轉變;第四,是建立規章制度,把職業素養教育體系納入人才培育方案和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四)設置科學的職業素養教學體系
職業素養教學模式與專業教學模式的不同點在于職業素養教學是一個整體,旨在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把培養目標通過不同的課程教學和主題活動組織實施,潛移默化的融入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當中,為走進職場作最充分的準備。[4]10因此,必須根據培養目標,重整學校的教學資源,將過去分散的資源素養教育內容整合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按課程內容一般分為:思想政治理論課、人文素質課、心理健康課、體能訓練課、英語課、計算機課、就業指導課七類。各門課程按照培養目標將教學內容分解到學生學習的不同階段。大一要明確目標,增強動力。注重培養思政法律意識、人文素質培養、職業意識教育與職業行為。大二要內外兼修,全面發展。注重培養語言、體育、心理健康、職業選擇等。大三要熟悉職場,迎接挑戰。按專業劃分,注重培養職業安全健康教育、職場禮儀教育和綜合職業能力。
(五)構建大學生與職業人的對接平臺
評判高職學生勝任力的標準在企業。實現大學生到職業人的轉變,首先要進行調研,明確企業要用什么樣的人;其次,通過制定職業素養培養方案,把企業的標準和要求細分,融入到不同的課程類別;最后,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訓活動,特別是頂崗實習,使學生把學到的理論和技能與企業的要求相融合,迅速轉化到現實的職業行為當中,內化為自身的職業能力。[5]76
寧夏職業技術學院的實踐探索
(一)創新學校管理體制,成立職業素養教學部
在全國百所示范性高職院校的建設中,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確立了“合作、開放、包容、發展”的治校理念。為了打造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培養高素質的成功人才,學校以高職教育理念為要求,著力創新學校管理體制改革。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素質與技能并重,以就業為本,不斷推進技能成才、技能創業、技能致富。學校對辦學機制進行了探索,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成立了職業素養教學部,建立職業素養與職業技能并重的教育體系。職業素養教學部根據調研結果,按照培養目標將職業課程分為七大類別,重整教學資源,使分散的職業素養教育內容整合為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學院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保障職業素養教育體系順利實施。(1)把職業素養教育體系寫入人才培養方案。(2)與企業聯合,制定針對性強、互動程度高、效果明顯的拓展訓練項目。(3)建立職業素養教學效果考核體系。(4)建設一支能勝任職業素養教學要求的師資隊伍。(5)社會資源與校內資源相結合,充分利用社會資源。
(二)以“白楊樹”精神為主線,構建教育體系
培育扎根家鄉,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的人才是我們辦學的責任。學院在提高和強化學生職業素養的思想指導下,從企業實際需要出發,結合學生特點以樹立“堅韌、正直、團結、向上”的白楊樹精神為主線,構建獨具特色的職業素養教育體系。目前基本形成了“1-4-2-4-3-4模式”即:一條主線———結合學生特點以樹立“堅韌、正直、團結、向上”的白楊樹精神為主線;四種素質———按照國家要求培養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質、文化科學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勞動技能素質”;兩個平臺———搭建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平臺和校園文化建設平臺;四個保障———組織建設、教學團隊建設、基地建設、制度建設,保障職業素養教育的實施;三個環節———通過課堂教學、基地培訓、企業實踐三個環節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四個實現———使學生適應社會的發展,達到“技能成才、技能致富、技能創業、技能服務”培養目標。
(三)搭建職業素養教育實訓基地,彰顯知識能力
加強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是我國現階段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的核心目標之一。實踐不僅是教育的手段和環節之一,更是一種教育理念。職業素養教育實訓基地旨在突出以思想政治理論為中心的職業素養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以實訓為抓手,以項目為手段,填補公共基礎課沒有校內實踐教學基地的空白,變學生隱性知識為顯性知識,激發學習熱情,培育職業素質,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和科學創業能力,提高學校的核心競爭力。職業素養實訓基地以學生為主體,以體驗式學習打破傳統的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通過創設環境,讓學生在愉快、積極的參與中獲得包括知識、智力、情感、創造力、思維與實踐能力等全方位最優化發展,它是為提高教師的就業效益,強化就業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化就業理念,它直接指向學生的最優化發展,從而解決了公共基礎教學缺乏實訓環節的困擾,有利于開展大范圍的職業素養教育。
總之,現代社會都非常重視畢業生的職業素養。建立職業素養教育體系是做好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前提,是提高學校核心競爭力、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由之路。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將在這一領域繼續做出積極的努力和嘗試。
本文html鏈接: http://m.cssfps.cn/qkh/26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