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信息素養教育模式的創新
一、新媒體信息素養教育與現實信息素養教育二者的區別
(一)信息素養教育主客體的位置產生了變換
主客體的變化有事也會出現在培養現實信息素養教育過程中,但總體而言,主體一般處在主導、權威的位置,而客體的主體性較弱,受主體壓制,難于發揮。但在新媒體信息素養教育中,則更多強調主客體的關系采取平等互動的原則,相互交流,相互補充。
(二)信息素養教育相關道德因素的差別
以道德的眼光分析來看,兩者的道德主體及有關道德要素都具有一定的差別。在新媒體環境的背景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交往逐漸脫離社會相關因素的干預和控制,人們有關道德意識觀念相比從前更為淡薄。以新媒體作為主體的道德關系包含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因素,交往變得更自由更簡單。新媒體環境的沖擊下,人們相互交流的新方式相應而生,像是人氣最高的騰訊QQ、微信、博客等,這些方式使人們改變了傳統的交流觀念,使得人們的交流不再受到文化差異和地域空間的影響。
(三)信息素養教育介體不同
教育介體主要包括教育內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在當前新媒體環境下進行的信息素養教育,多利用多媒體等方法手段,使得內容相對傳統而言更為全面豐富,且受教育者感受教育內容時更加生動立體化,但其中也包含了一部分負面的信息。新媒體信息素養教育相比現實信息素養教育而言,傳播速度更快、傳播范圍更廣,傳統的狹窄的教育范圍,瞬間變成了全球、整個社會開放性的教育范圍。
(四)信息素養教育環境的差別
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精神環境,三者合為信息素養教育環境,其中社會環境起主要決定性因素。新媒體技術的使用,結合信息素養教育后,可以增加新媒體環境的優勢,新媒體范圍內可提供大量的信息,方便調查分析,而將整個范圍內的教育信息進行共享化,有助于教育信息的收集傳播,交流變得更為平等、快速、自由、全面,方便不同領域與層次的信息產生更多的交流,各信息之間互相溝通、互相融合,逐漸形成教育合力,使得進行系統整合研究工作更為方便。
(五)信息素養教育物質基礎差異
物理空間作為顯示信息素養教育的基礎,依靠人們的是非觀念與社會道德評價而運行。但與傳統的信息素養教育相比,新媒體信息素養教育則依靠電子空間,建立在網絡信息社會基礎上,勢必會呈現多元化、開放性、自主化等優勢與特點,更貼近人性,促進人與社會的全面發展。
二、新媒體信息素養教育與現實信息素養教育的內在聯系
系媒體信息素養教育的發展離不開現實信息素養做基礎前提,否則新媒體信息素養教育會變得無根基、無依據,走向現實信息素養教育的反面,與其背道而馳。顯示信息素養教育處于主體支配地位,起決定性作用,新媒體信息素養教育作為顯示信息素養教育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延伸與發展,在虛擬環境下培養自主判斷能力及正確的觀念,必須經受住現實社會實踐中不斷地考驗。
三、新媒體信息素養教育與現實信息素養教育的結合方法
(一)強調信息素養教育以現實教育為基礎
在加強新媒體信息素養教育的同時,依舊要加強現實信息素養教育,不能將其忽略。新媒體對整個社會逐步影響與滲透,也包括高校,但其潛在的建設力與破壞力兩面性的能力在不斷創新的新媒體技術過程中愈演愈烈,對當前高校生的價值觀產生了明顯的互動和沖突。因此,不能停止對現實信息素養的教育,并且需要更加投入,注重二者統一、融合與互補。
(二)實現新媒體信息素養教育與現實信息素養教育目標統一,教育內容融合,教育方法互補
在教育目標上,培養學生的理想技能是現實信息素養教育的側重點,二新媒體信息素養教育不僅要求學生具備相關信息技術能力,還需要教師注重指導幫助學生培養其信息主體性;在教育內容上,新媒體信息素養教育與現實信息素養教育應實現融合。新媒體環境下高校信息素養教育的著力點應定位于通過加大教育力度,以提升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下的道德意識,使學生充分意識并具備新媒體背景下應具備的道德規范,并主動自愿地遵守道德規范;在教育方法)上,新媒體信息素養與顯示信息素養教育可以求同存異,也可以互相補充。新媒體信息素養教育方法結合新媒體媒介傳播的規律與特點,作為實現新媒體信息素養教育目的的必要條件,對受教育者采取有計劃、有目的地影響,這也是作為采取傳統教育方法的現代信息素養教育的拓展與延伸。
(三)實現新媒體信息素養教育對現實信息素養教育資源的整合
保留并借助傳統信息素養教育的理論與原則,以其作為基礎,并根據適應發展的需要,對期內容進行篩選,將有利的內容轉化為新內容,使其適用于新媒體環境下社會發展的現實,并推動社會的發展。
(四)重新審視虛擬與現實的關系,建立虛擬世界的實踐干預策略在建設新媒體下信息素養教育的環境時,虛擬區域與現實區域二者不必分開進行,可以相互結合,且將新媒體內部信息素養教育資源與新媒體外部社會實踐內容二者統一結合,必須在保證社會實踐活動的前提下,開展新媒體信息素養教育。
四、現實教育與虛擬教育相結合
新媒體為信息素養教育創設了虛擬與現實共存,以滿足信息化時代的需要,提高信息素養教育的效果。現實性和虛擬性二者是辯證統一的。現實性和虛擬性既有區別,又相互統一,這是一種唯物主義的辯證關系。在新媒體語境下進行信息素養教育,我們應堅持現實性和虛擬性辯證統一的觀念,做好現實教育與虛擬技術教育二者的有機結合。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信息意識,形成正確的信息倫理觀念,另一方面,也要抓好信息技術教育,讓學生擁有信息處理能力。因此,現實性和虛擬性二者缺一不可。只有二者辯證統一,才能改善生存的方式。
五、學校、社會、家庭、學生教育相結合
借由校、社會、家庭、學生與新媒體聯合作用,我們希望能形成一股“教育合力”。這里提到的“教育合力”,指的是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對于學生的教育方向統一要求,空間上密切鏈接,主旨在形成互補、協調一致、形成一股合力,以發揮教育的整體效應。在新媒體背景下,將學校、社會、家庭、學生相結合,將家庭教育作為基礎,將學校的教育作為主體,將社會教育作為依托,以達到共同育人的力量。新媒體的發展,使得傳統的家庭、學校、社會三者界限逐漸模糊,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方法,配合三者統一合力,以建立起立體化協同作用的教育體系,促進信息素養教育合力的形成。
作者:馬艷波 單位: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cssfps.cn/qkh/36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