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專業ESP課程設計探討
一、房地產專業ESP課程設計
與通用英語相比,ESP教學過程是獨特的。因此,ESP課程設置最能體現ESP教學的特色,其中包括課程需求分析、教學大綱的設計、教學效果評估、教材編寫。筆者對上海城市管理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院”)房地產專業ESP課程模式模型從課程需求、教學內容和教學評估三個方面進行構建,
1.立足需求教學,明確ESP教學目標
ESP的核心理論是需求分析,課程內容必須以學習者需要為中心。課程設計不是先從語言訓練開始,而是從分析其服務對象的需求開始。因此,教學目標與內容的制定首先要邀請學生的參加,了解學習者的興趣與需求,并與未來工作相結合來規劃房地產專業英語課程。筆者利用自編的《房地產專業學生ESP學習現狀與需求問卷調查表》,對我院房地產專業34名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對于未來的職業規劃,35%希望入職房地產投資和開發公司;32%希望入職地產經紀公司;15%希望入職與房地產相關的政府機關;18%可能從事與房地產不相關的工作。學生對專業英語學習的需求情況表現為:選擇滿足崗位需要的英語口語交際為76%;滿足日常需要的口語交際為58%;能進行地產相關信息翻譯的占56%;了解地產行業專業詞匯的占53%;能查閱地產專業英語文獻的占44%。同時,對我院房地產專業2009級至2011級三屆畢業生的入職崗位情況進行梳理,得到的信息是:從事房地產經紀銷售與租賃的學生占56%;從事房地產營銷策劃的占22%;從事物業管理工作的占8%;從事與房地產不相關工作的占14%。綜合以上數據,我院學生的能力要素培養主要集中在房地產經紀能力和房地產內部管理能力,對房地產開發經營的能力要求不高;另一方面,筆者與專業課教師就學生的能力培養需求進行溝通,進一步確認教學側重點。
2.利用“模塊教學”,立體化教學內容
Stevens早在1980年代,就指出了ESP課程的特點,其中包括課程必須在內容上與某些特定的學科或專業有關。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努力培養那些特定的與專業相適應的語言能力上。傳統“精讀型”的教學模式注重英語基礎知識的構建,與專業的關聯度不大,缺乏對特定專業語言技能及語言運用的訓練,無法使學生學以致用。綜合學生、專業課教師及市場三大需求,筆者利用“模塊教學”,將房地產專業ESP課程劃分為以下三個模塊:基礎訓練模塊、交際模塊及專業文獻閱讀模塊。基礎訓練模塊側重房地產專業詞匯、句法結構、語用含義及語境的理解與訓練。雖然經歷了一年EGP(通用英語課程)的訓練,高職生英語整體程度仍然不高,并且在通用英語課程中鮮有對房地產專業英語的介紹,因而有必要在ESP課程中穿插基礎英語訓練,為有效過渡到下兩個版塊做好準備。此版塊占整個課程的比重為20%。交際模塊側重口語表達能力訓練,結合學生崗位群的需求,以仿真的職場情境開展英語交際訓練,不斷強化學生的學習目的性。筆者為我院房地產專業設計的交際主題包括“住宅物業的介紹”、“寫字樓物業介紹”、“參觀、購買、租賃住宅物業”、“參觀、購買、租賃辦公室物業”、“參觀在建樓盤”、“申請按揭貸款”、“簽訂買賣、租賃合同”等,由于課時有限,將課堂使用哪些主題的選擇權交由學生來決定,最后整個課程會完成4到5個情境教學,剩余未在課堂上進行的交際內容作為課外學習材料提供給學生,教師提供必要的支持與協助。此版塊占整個課程的比重為50%。專業文獻閱讀模塊以培養學生專業文獻閱讀及行業書面信息閱讀的能力為主,筆者選擇的專業文獻閱讀內容包括“房屋中介信息”、“房地產買賣合同”、“房地產租賃合同”、“房地產相關法律規定”、“房地產公司介紹”、“房地產公司項目介紹”等。此版塊占整個課程的比重為30%。以學生未來從事地產經紀工作為例,在基礎訓練模塊完成住宅物業的內部結構、位置朝向、周邊設施等的專業描述學習。之后,這些信息需要被運用在交際模塊和專業文獻閱讀模塊中,完成模擬經紀人帶客戶參觀住宅物業、了解買賣合同簽訂、銀行按揭貸款等事宜,提供房屋買賣合同文本及其他咨詢工作。可見,模塊化教學在形式上對課程進行分割,實質卻是內容上的融合貫通。學生通過對不同模塊的認識與掌握,最后達到完成某一完整崗位任務的目的。
3.ESP教學評估
不同于EGP課程,已建立長期有效的CET、PETS系列測試評估體系,ESP課程強調課程的實用性和實踐性,對ESP學習效果的評估取決于學生在實際工作崗位上的英語運用能力,測試方法可以不拘一格。對于校內ESP課程的教學評估,有必要采用形成性評價的方式,記錄學生學習過程的進步,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提高。在內容上,ESP課程評估的內容分為對學習者的評估和對ESP課程的評估。與一般教學測試一樣,ESP對學習者的評估也需要通過考試來進行判斷,由此作為學生對于目標知識和技能掌握程度的判斷,以及發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在測試方法上,筆者通過對所在班級的問卷調查發現,建議使用傳統英語閉卷考試有8人,24%;寫論文1人,3%;口試:情景劇表演21人,62%;口試:問題回答4人,12%,選擇情景劇表演的學生的比例最高。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受到課程中大比重的交際模塊訓練的影響,也可能是學生對未來崗位群英語使用的預期。由此可見,“情境式教學”已被學生接受和認可,并作為期末測試的主要形式。在期末考試中,學生選擇交際模塊中某主題,2到3人一組完成一個情景劇表演,同時需回答與情景劇表演主題相關問題,以測試專業文獻閱讀的理解與表達。對ESP課程的評估分為隱性評估和顯性評估。隱性評估貫穿課程的始終,教師主要基于學習者的出勤、考試分數、課堂參與程度等獲取有價值的信息。顯性評估發生在課程結束后,教師通過問卷、訪談、調查等方法了解學習者對學習方法、學習效果、教學活動、教師角色等方面的看法。總之,教師需要善于傾聽學習者的聲音,發現學生學習需求,反思自我教學行為,不斷優化課程內容。在功能上,ESP教學評估兼具評價與反饋的作用,評估的過程不僅是教師檢驗學生ESP課程學習的狀況,更重要的是教師對自己開設課程的自評,為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完善教學內容提供寶貴信息。學生對ESP課程中的交際模塊表現出了極大的學習與參與熱情,教師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堅持情境教學的方法,關注行業動態,及時更新交際主題。不少學生對專業文獻閱讀版塊有畏難的情緒,這一現象提醒教師一方面要幫助學生把英語基本功打得更扎實些,這需要EGP和ESP課程的共同作用;另一方面教師可降低挑選材料的難度,或者鼓勵學生自查資料、小組討論,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緩解閱讀焦慮,從而更好地實現ESP學習目標。
二、結語
堅持ESP高職英語教學是回歸高職英語教學本位的勇敢嘗試,但必須承認的是ESP課程教學在高職學校中仍處于改革和探索階段,好的課程設計是一個適應、調整、動態變化的過程。基于ESP理論的高職房地產專業英語課程設計需要學習者、授課教師及業內人士的共同參與,建立有效的反饋渠道,強調ESP的教學實踐性,鼓勵教師的ESP專業化養成,以達到滿足“學生需求”的教學目標。
作者:姚君如 單位:上海城市管理職業技術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cssfps.cn/qkh/55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