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歷史故事淺析
一、歷史故事的重要性
1.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概括起來主要是指一種心理品質和能力,這種品質和能力能夠依據原有的知識儲備形成新的知識和能力。當今中國乃至于整個世界,培養創新能力的人才已經成為人們的普遍共識,也是當今的一大趨勢。因為擁有創新能力,也就意味著這個民族和國家有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源泉,可以永不枯竭的憑借自身的智慧和創新能力創造更高的社會價值。而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運用歷史故事的重要作用,便在于能夠培養人的創新能力。之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運用歷史故事能夠有助于培養人的創新能力,很重要的一點在于,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運用歷史故事重在對學生思維的啟發和引導,重在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例如在談到勾踐滅吳時,教師首先問學生四大美人中最早的是誰,這樣就會引導學生去思考。然后老師再給學生講述西施與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的故事,繼而回歸課本講述勾踐滅吳的史實。不知不覺之中,學生的思考與創新能力得到了鍛煉。
2.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初中生正處于身體發育與知識積累的關鍵時期,初中階段也是學生性格和人生觀形成的最主要階段。可以說,一個人的人生觀已經在初中階段開始萌芽。若歷史教師能夠在教學課堂中多講一些比較激勵人的、正義的歷史故事,那么除了能夠讓學生對歷史知識有更深刻的了解之外,還有助于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思想,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例如老師講到西漢與匈奴之間的戰爭時,可以穿插蘇武牧羊的故事,激勵學生培養學生的民族氣節與榮譽感。在講到南宋滅亡之時,可以穿插文天祥英勇不屈的光榮事跡。通過朗誦文天祥著名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來激勵學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歷史故事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歷史故事大多來源于真實的歷史,具有真實性。同時歷史故事的內容包羅萬象,情節生動而活潑,具有趣味性。而歷史故事往往又能夠給人以歷史智慧的啟迪,所以具有啟發性。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合理利用歷史故事就顯得尤為重要。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一下幾點。
1.歷史故事在課前的運用
一門課堂能不能成功,能否讓學生一開始就將注意力集中到教師教授的內容上,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師的開場白能否吸引學生的注意。初中生本來就處于青春期期,平時熱情好動,對于那些枯燥乏味的照本宣科式歷史教學會產生抵觸與厭倦心里。所以歷史教師能夠在正式上課之前給學生講一些比較新穎的、有趣的、充滿懸念性的故事,無疑會受到良好的效果。比如這節歷史課主要是講述西漢的文學史,在上課之前教師先問班上是否有姓“同”和“馮”的學生。若是有學生舉手,老師再問他對于歷史上的“同”和“馮”姓知道多少。然后老師把歷史上因為司馬遷受宮刑,后人為避禍,改姓“司”和“馮”姓的故事娓娓道來。這樣就很容易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對司馬遷的關注上來,為接下來講解司馬遷撰寫《史記》做了很好地鋪墊。
2.歷史故事在課中的運用
一節歷史課只有45分鐘,如何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就成了每個歷史老師要思考的問題之一。為了既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時刻保持聽課狀態,又能夠確保課文內容順利講解,歷史教師應該在課堂中間適當插入一些比較有趣的故事。比如在講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時給學生講述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在講到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時,講述鴻門宴的驚險故事。講到南宋名將岳飛抗擊金朝時穿插岳母刻字的故事。這些故事能夠很好地對課程內容進行補充,既豐富了歷史課程的內容,又增加了課程的趣味性,培養了學生的歷史素養。
3.歷史故事在課末的運用
學會在課堂準備結束之時給學生講解一個或多個有趣的教學故事,對于再次激發學生積極性,幫助學生鞏固新學知識有非常顯著的作用。比如在講解戰國時期著名的馬陵之戰時,通過插入孫臏與龐涓的糾葛故事,讓人們對于龐涓孤軍深入導致兵敗自殺有一個更加清晰的了解。同時在課程結尾時,可以講述一個歷史故事為下一節課的內容進行引導。例如老師下一次要講解漢朝與匈奴之間的和親問題,可以通過昭君出塞這個故事提前給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在課后自己先動手搜集一些相關資料,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
作者:羅貴秀 單位:重慶市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石林中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m.cssfps.cn/qkh/58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