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養成教育論文
一、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問題現狀分析
農村寄宿制學校成立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家庭對孩子的教育與監督逐漸弱化的弊端也越來越凸顯出來,學校難以完全承擔起學生的個性發展及情感態度教育。首先,學校教育至今仍沒有完全擺脫為升學考試所左右的窘境。調查數據顯示,大多農村寄宿制學校中考結束后,應屆畢業生中只有30%左右的學生升入縣級重點高中,20%左右的學生進入普通高中,10%左右的學生就讀各類職業技術學校。而多達30%以上的孩子則在中考結束后便走上了打工、務農之路。這些孩子雖然在時間和形式上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但由于知識儲備不夠,良好的意志品質沒有有效形成,加之諸多的不良行為習慣,極易被迅猛發展的現實社會所淘汰。其次,家庭監督的弱化,大部分監護人對“寄宿學生”要求不嚴,監督不到位。他們不能對孩子的學習與健康成長進行及時有效的監督與引導,比如孩子的思想變化、學習狀況,甚至班主任的定期約談乃至家長會等最基本的監督職責都不能有效擔當。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的學習自覺性、主動性、自我控制能力、辨別是非等基本能力本來就差,再加之缺乏必要而及時的督導與鼓勵,必然會使他們在學習上失去動力,在思想品行上放任自流。
二、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行為習慣培養
(一)立足課改,轉變觀念,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行為習慣養成
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改變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即從單純注重知識傳授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全面培養學生具有社會責任感、健全人格、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養及環境意識等,即關注學生“全人”的發展。然而,在我們的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卻普遍把學生當作任人擺布的對象,片面強調學習。
(二)強化責任,科學管理,讓每一個角落都發揮育人功能
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形式特征決定了學校的管理是一項極具創造性、極富挑戰性的工作。學校除了要肩負教育職責外,其中許多原本是家庭和社會的責任無形當中也轉嫁到了學校的身上,甚至許多為人父母的義務也都悄無聲息地落到了校長和老師的肩上。各項管理工作千頭萬緒,這就要求我們在管理過程中必須樹立責任意識,以人為本,實行科學管理。首先,在班級管理過程中要充分發揮班主任的情感關懷作用。學生最初的健康個性及道德意識的培養必須是在一種充滿愛心和情感互動的教育情景中進行的,只有教師對學生給予真誠的愛、理解、關懷和信任,學生才能以同樣的方式和情感去關心別人、理解別人、幫助別人。這就要求班主任除了抓好教學管理外,更要努力學會如何關心、理解和尊重每一個學生,學會用無微不至的情感關懷來增強學生對生活、對學習的信心與熱情以及面對挫折的勇氣和樂觀精神。其次,要充分發揮任課教師對學生的情感關懷作用。各科任課教師要根據學科特點深挖教材,認真研究教材當中的每一處細微的感情色彩及表達方式,嚴格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科學實現每節課的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的達成。要用真愛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關懷學生的情感,教態自然、適度、得體,表情真摯、謙虛、親切,用發自內心的、純真的、動人的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感,在課堂上形成直接的師生情感交流。第三,要充分調動生活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生活教師的責任和目標不僅僅是按照學校的規定和要求機械地管理好學生的衣、食、住、行,更要把父愛和母愛滲透到每一個工作細節當中,把后勤營造成學生的“家”。同時,所有生活教師必須通過積極參加各級專業技術培訓及相關理論學習,提升專業素質,努力改變自身在學生健康個性培養及情感態度教育方面的無為窘境,改變那種僅憑自身生活經驗來管孩子、哄孩子的做法。在學生的后勤生活管理中,要真正把學生看成有主見、有情感的完整的人,教師不該是高高在上發號施令的權威者,而應是一名與學生有著平等地位的關心者、關愛者。
(三)搭建家校親情平臺,挖掘家庭教育的巨大潛力
寄宿制學校不是一個孤立的所在,更不是與家庭截然分開的組織,學校與家庭是一個聯系廣泛的共同體,學生、家長、教師都在其中成長。學校要積極構筑家校共同體,讓家庭與學校共同承擔教育主體責任,共同研究教育方法,共同關注孩子的品行和良好習慣的養成。首先,要尊重家長并主動及時加強聯系。教師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對家長采取命令的態度,要和家長建立平等互信的關系。同時,聯系不但要積極主動,更要及時。對孩子出現的問題和不良行為,教師要和家長一起實事求是地分析,共商教育良策,從而有效地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尊重家長并不等于遷就家長,對家長正確的教育觀念要支持,對家長錯誤的教育觀念要批評糾正,并可以適當的采取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與家長溝通。其次,要幫助家長轉變教育觀念,把提高家長的教育方法和水平當作教師的職責。教師要讓家長明白,教育孩子不僅要依靠學校和教師的努力,也要依靠家長的協助與配合,關心自己孩子的教育,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是每一個家長應履行的社會義務。同時,家長要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不能僅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更應當注重孩子人格品行及良好習慣的培養,比如給孩子理智和理性的愛,適時培養孩子的抗挫能力,以及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熱愛勞動、熱愛生活、關心他人等優秀品格。第三,積極創設家校聯系機制。這是學校了解、研究并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也是增強學校與家長相互理解與信任、融洽家校關系的有效渠道。學校教育要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個性及情感教育的作用。教師要保持與家長及時的聯系和溝通,與家長溝通時,要實事求是地反映學生的在校表現,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時了解并預防。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是學生生活、教育的重要力量,他們的監護情況如何將直接關系到學生個性發展和情感態度的健康成長。學校在認真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做好家長及其他監護人的相關工作,形成家庭與學校的共管合力,比如建立家長委員會、辦好家長學校,定期舉辦家長會,并適時組織好家訪,深入監護人家中進行面對面溝通等等。
(四)以環境育人,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學校應該是一個允許學生犯錯誤的地方,更應該是一個人與人之間相互關心、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平等相處的地方。尤其對于失去正常家庭生活的寄宿學生而言,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打造和諧校園是寄宿學生個性及情感態度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學校應該從改善寄宿生的生活環境入手,實實在在地為學生提供安全、衛生、舒適、穩定的生活條件,把宿舍、食堂建設成真正的“學生之家”,努力建立新型良好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積極樹立良好的校風、班風及學風,強化全方位科學管理。比如,班主任、任課教師、生活教師聯手與寄宿學生“結對子”“當代理家長”等方式,共同承擔寄宿生的在校監護,做孩子生活的知情者、學習的引路者、成長的保護者、情感的關懷者,使這些遠離父母的學生在生活上多一些噓寒問暖,在情感上多一些交流慰藉,讓學生無時無刻都能感受到和諧校園給他們帶來的情感關懷。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袁貴仁部長在解讀教育綜合改革時強調,立德樹人是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之魂。因此,在我們教育人的心里,學生“求知”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生活習慣、社會適應能力和基本行為操守才是第一位的。教育不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培養道德操守。我想,教育寄宿學生更應當如此。
作者:王曉東
本文html鏈接: http://m.cssfps.cn/qkh/59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