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實踐性作業設計
小學語文課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語文作業是學生課下鞏固知識、查漏補缺的關鍵部分。作業與課上教學、課外活動共同組成小學語文的教學全部。如果只是給小學生布置書面作業,就不能體現新課程標準中要求的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中掌握運用語言的技能。實踐性的作業就是讓學生把做作業變成一種樂趣,成為學生進行創新、游戲的過程,使減負不再是口頭上的說說而已。小學生的個性具有差異性,教師在布置實踐性作業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分層次、多樣化地布置作業。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實踐性作業的設計時,要使作業的內容體現出全面性,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自覺地動起手來做作業,并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將知識掌握,保證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作業類型
(一)查閱資料類
小學語文課本上的課文都是經過精挑細選,選出的最適合學生學習的。然而,課本課文的外延是很廣泛的,教師可以將查閱資料作為作業讓學生在課下進行。這種作業強調對學生查閱資料能力的培養,符合新課程標準對學生能力培養的要求。學生在查閱資料的同時,鞏固課上的學習內容,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對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提高大有益處。教師要把查閱資料的方法教給學生,告訴他們查閱的工具,如何利用圖書館和網絡進行查找資料、搜索信息。
(二)注重體驗類
體驗類的作業需要學生真正地深入某些活動中體驗,自己的主觀感受更強烈,更能體會從事這些活動的人們的感受,從而理解他們。這項作業不僅對學生的知識具有推動理解的作用,還能培養學生的熱愛勞動、勇于實踐的優秀品質。
1.體驗父母的生活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只有了解父母的不易,學生才能與父母更好地溝通,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也更愛父母。所以,教師可以布置給學生一些幫助父母做家務或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將自己的感受寫成日記記下來。第二天到學校后,教師可以在上課時選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陳述,說說自己的感受。這樣學生之間可以互相學習,促進這項作業的順利實施。
2.體驗社會社會是復雜的,但是小學生對社會的理解是單純的,布置作業讓他們多與社會接觸,可以增進他們對社會的不同理解,形成自己的個人見解,為日后的加入社會提前做好準備。比如,針對當前社會上熱議的現象,讓學生做采訪。采訪范圍不必太大,可以是自己的鄰居或者熟悉的人,增強學生與其他人的交流能力,還能促進學生了解對同一件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意見,要保持自己對事情和他人看法的正確判斷。
(三)實際操作類
實際操作類作業更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強調在“做中學”,加強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加深對知識的了解,培養學生對問題的探究意識。比如,在一個單元學習結束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回家后,根據這一單元的主題,自己制作手抄報,看誰設計得新穎、有創意,張貼在板報欄內展覽,讓大家都向他們學習。又如,有的單元以風景秀美為主題,每篇課文都描寫美麗的風景,還有漂亮的配圖。教師可以讓學生課下自己找一篇同樣的描寫風景的文章,自己動手創作一幅文章配圖,第二天拿來學校跟教師和同學分享。這樣的作業形式,學生并沒有把它們視為作業,而是像游戲一樣有趣、新穎,都非常喜歡,再也沒有學生一提做作業就愁眉苦臉。為了完成作業,學生一定要認真閱讀文章,尤其到描寫性的段落,甚至要讀好幾篇,才能理解,才能根據意思作畫。這樣不但讓學生鍛煉閱讀能力,還使學生明白要做好一件事,必須付出認真的態度和努力的汗水,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二、設計作業注意問題
實踐性作業的目的是為教學服務,所以設計時要注意拓寬語文教學的內容范圍,讓學生自主學習。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所以完成實踐性作業的效果各不相同,教師要有合理的評價方式,不能只注重個別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不能被忽略。小學語文的實踐性作業設計得好,學生必然會喜歡做作業,將作業做得好。所以,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超越課本,將作業方向引向實際生活,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使做作業成為展示學生特長和個性的平臺,全方面提高學生的素質。這些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繼續思考如何將實踐性作業布置得恰當,還要多向同行業的教師學習,共同促進學生的進一步發展。
作者:范永麗 單位:行唐縣安香中心西正小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m.cssfps.cn/qkh/61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