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學中影視的運用
一、影視和文本的區別
著名的美國導演科波拉曾經說過:雖然小說很美好,但它就像一列舊火車,電影才是體現現代藝術的一種形式。文學的歷史已經比較悠久,而電影的出現到如今不過百年。但是影片無論是從藝術和思想上都不比文學貧乏,電影藝術的基礎是文學,影片的豐富多彩正是通過文學的成就而體現。影視和文本的區別:一是各自表達的形式不同,電影和電視表現的是有畫面、有聲音的藝術形式,所表現的內容概化為聽覺和視覺形象;而文本是文字作用到大腦。二是存在形態不同。三是所需思維不同。影視具有逼真性和直接性,側重形象思維,而文本具有含蓄的特點,側重于抽象思維。在初中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經常通過引導學生把文章想象成直觀的感受再賞析。這種方式往往會受到學生的知識閱歷,學生的想象思維和文章篇幅的限制。而影視資源剛好填補這個缺陷,清晰地再現文本的有關敘事結構,情節發展,讓觀者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
二、影視資源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一)通過影視情景提高初中語文教學的效果
影視資源具有生動和形象化的特點,它的人物栩栩如生,情節曲折,音樂震撼,能很好的把學生注意力吸引進去,有助于引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體現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二)通過影視資源引導學生課外閱讀文學名著
《語文課程標準》對初中生的課外閱讀物提出了建議,比如:童話《格林童話》等;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詩歌散文作品,魯迅的《朝花夕拾》等。但是現實的課堂語文教學中,愿意讀文學原著的人少得可憐,要改變現狀,就必須引用影視資源。影視史藝術家的再創造,是需要觀者主動參與才能完成。
(三)借用影視手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寫作是語言進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進行創造性的表述過程。影視是一門綜合藝術,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從影視的敘述方式,可以學到倒敘,插敘,和順序等手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巧妙的把影視資源運用到語文的寫作教學中,積極汲取寫作技巧,不僅激發學的寫文章的興趣,還能快速掌握寫作技巧,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巧用影視改編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
一般來說,只要人物性格比較鮮明,不要繁復的,故事性比較強的敘事是個,戲劇,小說等都適宜于改變為電影。在初中語文課本中,文體豐富多彩,很多作品都被改編成了經典的影視作品,比如:安徒生的《丑小鴨》、魯迅的《孔乙己》等。但是,影視改編不僅僅只是把文字轉換成影像的過程,而是把文字整體的感受進行重新構建的過程。把原著和影視作品進行比較,審美活動是不自覺的介入到構建的世界中,并對審美價值體系,豐富的想象能力和經驗對風格、思想進行審美評價。這樣,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課本內容,也懂得審美情趣,培養出有創造能力的學生,促進了學生的鑒賞能力的提高。
三、影視資源對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性
(一)豐富了語文教學的手段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借助傳統的教學方法完成一堂課的內容,比如:一支粉筆、幾本書等,稍微好點的學校就多配置了一臺錄音機。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語文教學與影視的關聯變得很緊密,語文的教學手段方法也越來越豐富。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教師巧妙的引入影視資料,把語課堂中無聲的人物或者事件轉化成栩栩如生的人物,也罷教學內容具體化,極大的增加了語文的課堂的魅力。同時,課內外相結合的方法可以達到教學內容的銜接。初中語文課本的很多的文章都是某個一個片段,語文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業余時間去欣賞完美的作品,并在課外時間結合自己的理解對作品進行鑒賞,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延續。
(二)擴充了語文課程的教學資源
一般來說,語文課程資源包含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比如:教科書、工具書、電影、電視等等。文物古跡、自然風光、重要事件等也是語文課程資源。因此,除了課堂習得之外,更多的是課余的習得。影視是語文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巨大的知識容量拓展了語文教學無限空間,對提高人的藝術修養,培養人的思想道德起著重要作用。所以,影視資源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教學資源,幫助學生提升個性品質和文化修養有重要作用。
(三)構建了新的語文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模式中,大部分都是教師主動講授,教師占主導地位,學生被動接受。這樣的課堂,學生很容易對語文教學產生抗拒,學生的主動性難以發揮,語文課程的美感也隨之消失。影視一種大眾文化,它形式多樣,題材廣泛。教師把影視資源充分引入到語文課堂,就能把傳統的教學模式轉化成一堂具有生命力的語文課,這樣不僅改變了傳統教學沉悶的教學模式,還簡化了耗時的環節教學,擴大了課堂容量。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結束語
時下的今天,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影視資源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性,要恰如其分的引用影視資源并對學生進行合理的指導是非常重要部分。但是,引入影視資源并不意味著影視語文代替語文的閱讀,它應該被看作是對語文教學的補充。
作者:曾育華
本文html鏈接: http://m.cssfps.cn/qkh/64307.html